斯涵涵 打开电视,有“专家”告诉你,“每天喝养生粥,能预防骨质疏松”;收听广播,有“患者”谈亲历,“吃了XXX,我的糖尿病居然好了”;打开书本,“资深专家”提醒你,“提早祛湿补气,你可以活到120岁”……巨大的养生需求催生出了鱼龙混杂的养生市场,而由利益催生出的养生乱象,其实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社会病。 9月20日《半月谈》 养生乱象,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社会病,诚哉斯言。 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养生乱象缘于公共健康焦虑。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但不断恶化的环境及食品安全的现状让公众忧心忡忡;而看病难、看病贵亦加剧了这种健康焦虑。实际上,大部分养生保健谣言在科学面前“不堪一击”,公众之所以会盲从,还是因为没有鉴别能力。多种因素影响之下,神乎其神、包治百病的养生保健品抓住了消费者关注健康的急切心理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跟风态度,大肆兜售,疯狂敛财。 其次,养生乱象切中“白发”短板。老龄化社会催发白发经济浪潮,一些针对老年人的“健康讲座”不断增多。保健品的营销策略也从“广而告之”,升级为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精准“忽悠”:跪地营销、传销式洗脑,大打亲情牌……一番促销下来,老年人不知不觉甚至心甘情愿地上当受骗。 其三,养生领域“李鬼协会”混淆视听。据销售保健品的“资深人士”介绍,经销老年保健品特别是假冒伪劣产品利润十分惊人。在他们这行,流传着太多“一夜暴富”的故事。“养生变养生意”,暴利诱惑资本疯狂追逐,吸引商家趋之若鹜。但当前养生行业普遍存在标准缺失的情况,同时,我国食品药品行业协会自律程度还比较低。加之部门和地区之间的执法联动存在阻碍,黑名单和行业退出制度不完善,导致一些“伪养生”厂家商家屡禁不止,大发横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从大街小巷到朋友圈,无数消费者伤财伤身,却难以维权,火热的保健品市场凸显监管的缺位。 “养生变养生意”早已背离健康养生的良好初衷,“伪养生”实则是真害人,需要实打实的监管。首当其冲要加强部门和地区之间的执法联动,完善黑名单和行业退出制度。健全、完善保健品管理标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保健品的产业链。同时,要强化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及医疗卫生工作,为民众提供安全可靠的生活空间和就医环境。还要正本清源,国家有关部门和媒体必须联手发力,打造权威平台,发布科学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