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海群 那一刻,我被冷落了,因一件极微小的事。群友晒菜时,好多人予以赞美之词,也包括我,菜的主人则一一回应赞美者,并力邀他们去“吃”,独独漏了我,或许她并未意识到。 一篇教育文章里说,一个婴儿在对着你笑的时候,当我们同样回以微笑,一种不需要借由语言来传递的能量在悄悄流淌。要是你漠然地看着他,他就会感觉到绝望,他会想,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收到负面的信息频率越高,他与周围环境的交流欲望就越少。而这,正是我们所忽略的人际交往障碍的深层次原因吧!人们只看到“果”,却未曾想到“因”,等了解到“因”,要改变却是难上加难。 一个夏日的夜晚,一家人在热烈地聊天,孩子的参与度也相当高,彼时我正与他爸爸聊着,并没留意到孩子的提问。过一会,我听到孩子幽幽地说:“呀!我的存在感为零!”我恍然惊觉,赶紧微笑着面对他:“不好意思啊,刚才我只顾着与爸爸聊了,忽略了你呢!你能再说下你的事情吗?”孩子的脸色瞬间由阴转晴。而后,一切如常。而“存在感”这三个字却是深深烙进我的心底。 我回味着自己的“被冷落”,如孩子一般,细想着无处不在的“存在感”。又一想,难道我没回应她在先?一浏览之前的内容,我释然了。原来,那几个群友赞美了她之前的一篇文章,而我对此保持了缄默。于是在晒菜后,她“选择性”地回应给予她文章以赞美的群友。事实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外界的肯定,希望被“看见”,只是我因为性格使然,让一个“回应事件”未能顺畅进行罢了。 生活中,需要回应的事太多太多。比如接受让座时道一声由衷的“谢谢”,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接受,会使让座者收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温暖,而这样的暖流,将无形地流淌在整个车厢里,由点带面,带动越来越多自然而然的善举。正如《爱的奉献》里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的星星之火,如若能被及时回应,将成燎原之势。 只是,回应的内容、方式千差万别,效果也将迥然不同。 当孩子晚归时,你最担心孩子有没有事,却在见到孩子刹那,让自己“狰狞”尽显,将自己担心的情绪一并倾泻于孩子,不曾“看见”孩子真实的内心,反而锁住了通往孩子世界的门;如若换种方式,向孩子诉说自己的担心之外,再关切地望着对方,询问缘由……亲子关系将向着良性方向更进一步。 夫妻之间,互相欣赏、鼓励,相濡以沫,就是良好回应的体现。相反,冷脸对冷语,甚至恶语相向,就走入了恶性循环。 当看到微信朋友圈的消息觉得有共鸣而点赞时,似轻如鸿毛,却让一颗心抵达一颗心。 当人们更低碳、环保地衣食住行时,大自然也有“回应”:汩汩溪流、青青草原、蓝天白云……无一不是良性的回应。当遇到各种天灾时,也许正是该警醒的时候。 选一个好的回应方式,与这个世界保持或微观或宏观的“实时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