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潇 此前,一篇名为《四大名著或不适合孩子》的文章引起广泛热议,围绕“四大名著”的阅读问题再掀波澜。不少论者不认同作者的看法,甚至有人认为“少儿不宜”限制了学生自由阅读。17日,郑州外国语中学高三学生对此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呼吁“请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决定读什么样的书……” 10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四大名著是否适合孩子,在近段时间一直风波不平,虽说各方立场看似水火不容,但争议的焦点无非都是在围绕四大名著的适宜性做讨论。有人认为“孩子有权选择阅读书籍”,也有人质疑四大名著对儿童身心会有负面影响,看似是一场观点博弈,其实是抛弃了“喜好自定”的原则,做出的单一争执。因为,这些争执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孩子是否愿意读四大名著。 当然,高中生驳斥北大教授的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也只是“一家之言”。可关键问题在于,在以往的争论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些专家学者占据着言论高地,没有一些代表“基层”的质疑声发出来。以至于形成了一种成人审美价值观,嫁接于儿童世界的畸形态势,偏离了“自由阅读,自主选择”的中心。其实,四大名著不适合孩子阅读,这一论点在立论之初就存在逻辑硬伤,因为,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所有经典书籍,都没有所谓的适合与否的判别标准。 传统的标准认为,一些经典名著正逐渐脱离主流文化,稍不注意,会给孩子的启蒙教育起到误导作用。虽说这样的说法存在一定合理性,但放在孩子眼里,这毕竟是成人世界的条条框框,不算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引导。正如质疑北大学者的这位高中生所说:现实中的低俗其实比四大名著更甚。确实,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不断提倡的积极健康式的阅读,很大程度上都是我们自我标榜的积极与健康,以成人世界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培育理念,极其容易走偏。 可以说,看待高中生驳斥北大学者的这篇文章,不应简单地停留在四大名著是否适合孩子阅读的常态争议中。所谓四大名著是否适合孩子阅读的争议,其实只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碰撞可以,但颠倒是非却不可以。一些自持专业权威的观念,非但没有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阅读空间,反而还限制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事实上,读过四大名著的人都知道,这四本书所带来的,不仅是四本传统经典名著,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并且是最具有代表性和辨识度的文化符号认同。 我们都是生活在这一社会的独立个体,也渐渐形成了一套独立客观的评价体系,四大名著是否适合孩子阅读,相信在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正因如此,我们更应珍惜孩子们对四大名著的憧憬与向往,从而为我们的教育期待,找到一处宁静的心灵港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