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 近日,由中国社科院研究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等共同主办的《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5-2016)》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报告提出,整体而言,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增长阶段,成功跨过了中等偏高收入门槛,正式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 10月24日《汕头特区晚报》 不管民众有没有感受到自己已经步入了“中等偏高收入”,但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称我国成功跨过了中等偏高收入门槛,正式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这是一个客观描述。而且,早在2011年,我国已经被世界上划入中上等收入国家。 当然,正如很多人所言,世界银行的这个划分标准很低,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国家划在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与真正高收入差距还很大。而且,中等偏高收入国家是按照人均GDP标准划分,并不是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划分的。这意味着即便我国已经步入了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并不代表广大老百姓的收入也达到了这个水平。 另一方面,最关键的是,我国贫富差距巨大,特别是城乡差别、地区差别非常严重,人均数据失去了本有的实质意义,“中等偏高收入”也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缺少起码的社会温度,让人看不到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和内容。相反,只会刺痛中低收入人群敏感的神经。像这几日人们在为年收入超过12万元属于高收入这个谣言争吵就是最好的例子,原因就在于这是10年前确立要公民纳税自行申报财产的标准,在当时应当说算得上是高收入,即便在今天的中西部仍然属于高收入。但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显然不能算高收入,这样的收入买房都得当房奴,要靠全款买房,就这收入干到退休也不一定能买得起房子。 从社会温度层面说,与其过度关注“中等偏高收入”这个冰冷的数字,不如贴近地气,关注民众的实际收入和社会的贫富差距,从推动社会收入分配改革、降低中等收入人群的个税、增加富人税收等,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增加人们的收入,让人们有更多的钱用于改善生活质量,让人们真正感受到“中等偏高收入”的含金量。 再者,从国家经济层面说,在步入“中等偏高收入”阶段之后,重点不是要向老百姓画出一个大大的“中等偏高收入”甚至是“高收入”大饼,而是要吸取诸多国家的教训,防范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即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要把精力和工夫花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上,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才是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的大问题,也是老百姓和全社会最为关注的切实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