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新 这几天,有二则“暖新闻”被网友反复刷屏:一则是11月6日河北保定一名6岁男童坠入一处40米深的枯井后,先后有160多车辆、500多人投入大救援,至今尚未找到孩子,但救援工作从未停止;另一则是11月9日中午11点05分左右,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上空,五六架即将降落的飞机为一架载着一个4个月大男婴的飞机让路,男婴的父母原本想带他从昆明去上海治病,但在飞机上男婴病情严重起来,飞机备降到了杭州,机组、空管、机场的众多工作人员为男婴争取时间,但经医院抢救男婴还是离开了人世。 从一些人“传统”与“理性”眼光来看,这两个救援行动都难言“完美”:花费了巨大的人财物力,结果,两个男童一个仍然“失踪”,吉凶未卜,一个抱憾离世,可谓“人财两空”。尽管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多,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生在近期这两场生命大救援的进行、传播与热议,其效果堪比一场全民生命权大教育,让公众感性地了解到了“生命第一”和“生命尊严”等原本抽象的概念。 人的生命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公众的生命权不仅不该被漠视,作为掌握相关资源的有关部门、有关人员还应该不惜代价去保护和捍卫;面对需要救援的人,普通人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也应该伸出援手。这些基本理念,本是正常人性的一部分,也应该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识与共识。但长期以来却时有各种“杂音”出现,如比较常见的“值不值”争论。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来审视,在无价的生命面前,那些探讨救援“值与不值”的所谓“理性”,多数时候与“冷血”无异。探讨“值不值”问题的根源,除了带有物质短缺年代的深厚烙印,更与一些人员人性冷漠和一些部门为民服务意识严重欠缺等问题有关。 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老弱还是病残,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就算是犯罪嫌疑人,他们的生命权也应该得到尊重,这才是健康社会生态的基石。这两次行动的救援对象,一个是农村娃,一个是普通工薪家庭,但在大祸临头之际,他们的生命权都得到尊重,这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国家领导人在救灾现场常说的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表达的就是这份担当。 在我看到的有关这两则新闻的评论与跟帖中,更多的是为救援行动感动与点赞的留言。少数质疑的声音,也大都集中于枯井这个巨大而明显的安全隐患为何长期存在?农村孩子的安全教育与现状至今是否依然有的漏洞?还有对孕期妇女、胎儿的诊断检查是否科学?其出发点是希望通过反思避免这类悲剧与事故的再次发生。很少有质疑救援行动的“性价比”的说法。可见,与以往相比,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面对处于危难之中的生命,从行动到认识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个从官方到民间普遍尊重生命的社会,其凝聚力将无与伦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