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新 近日,一则卧底视频引发网络热议:江苏常熟招商城一带,部分服装加工企业内有从云南、贵州等地招募而来的童工,部分甚至不满15周岁,这些孩子没日没夜干活,只有很少的工资,完不成任务动辄被打骂,如果有人想走,老板就把他的身份证、银行卡、手机没收,甚至使用暴力。《新京报》记者11月23日从常熟警方获悉,由于涉嫌雇用4名贵州籍童工,涉事服装企业负责人冯某及童工介绍人王某某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违规介绍、招收童工的黑心中介与企业得到应有的惩罚,童工得到解救,应该说是好事。但纵观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怎么看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想起来了,原来走的又是媒体曝光———舆情鼎沸———部门介入———快速查处的“传统套路”,略有不同的是,这次是“拍客”卧底数日完成的这部纪实短片拍摄后,先是在资讯类短视频平台梨视频播出,又迅速引发主流媒体和当地政府的关注,后者又第一时间在当地开展拉网式排查,而非大家熟知的直接在报纸、电台、电视台记曝光后才展开以下“程序”。但“曝光后马上处理,不曝光天下太平”的“画风”一脉相承。 常熟那些黑心工厂雇佣童工的丑行,既然“拍客”都可以拍到,而当地相关部门却一直没有依法查处,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确实没有发现———要真是这样,那肯定不是雇主太狡猾,而是执法部门、执法人员太无能,可谓愧领俸禄,愧对百姓;另一种是知道有这么回事,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果真如此,则可谓严重渎职,当严肃问责———还好,当地没有抬出“在媒体曝光之前已在调查处理”这样的挡箭牌,这一点还算“实诚”。 按说,现在“下情上传”“上情下达”的渠道并不少,不少地方和部门还有方兴未艾的“电视问政”“网络问政”渠道呢。但总有不少部门和人员,对于不少他们应该发现也能够发现,且必须及时处置的问题,非要等媒体曝光形成“汹汹之势”后才出手来“快刀斩乱麻”。历数近年来的奇葩证明、网上订餐脏乱差、城管粗暴执法、环境污染事件等等事件,有多少让老百姓“心塞”怪事与丑行的最终解决,走的不是先曝光后查处的“套路”呢? 曝光问题、揭露矛盾,并促成问题和矛盾的最终解决,本是有担当、有情怀媒体记者的职责和追求,但他们再“神勇”,发现与解决问题矛盾的“主角”仍应该是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他们才是问题的专业发现者与矛盾的专职终结者。许多明显存在的问题,在媒体曝光之前有关部门却少有作为,更有“唯上”与“唯利”的痼疾在作祟:平时老百姓反映的“蝇头事”、本属自己职责范围的“麻烦事”,因为缺乏上级的关注和利益的驱使,可以少做、慢做甚至不做;一旦有利可图,或者媒体曝光引起“上面”重视,则立马打了鸡血般地“雷厉风行”。对一些相关人员来说,这其实是一种没有摆正自身公仆位置的官场积弊与角色错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