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群飞 我总觉得,读书与寂寞是难舍难分的。起初,为了排遣寂寞,便在书中寻找安慰。后来,爱上了书,又甘于享受这份寂寞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高中毕业后,我未能走进大学校门,却走进了初中母校。学校在山脚的一块高地上,离家有些远,懒得来回,晚上大多住校。学校只有一台14吋的黑白电视机,能收到一两个频道,还老要去转毛竹天线。同住的老师大多是刚师范毕业的小伙子,耐不住寂寞,经常去十里外的镇上逛夜市看电影。空荡荡的校园常常只有我一个人。我斜倚床头,在小虫和山风高一声低一声的怜叹中,慢慢与书交上了朋友。 学校除了与教学有关的书外,很难再找到一本闲书。幸亏有个同学住在附近,他哥哥有很多书,常送来一些,如《红与黑》《幽默大师》《林语堂小品文》《朱自清全集》等。自己也买一些,多为文学杂志。每星期骑车必去浒山中街的“春风书店”,这里书很全,花花绿绿的明星封面间隙,静立着那些我苦苦寻找的纯文学杂志《收获》《当代》等。书店出来顺便拐入一条幽深的石板弄,那儿有几家旧书摊。 那时经常捧在手里的是百花文艺出版社的《散文》。翻开杂志,仿佛走进了文学百花园,一朵朵用心编织的文字小花,或优美,或质朴,或内敛,美得真诚,让你心甘情愿放下一切杂念,静静聆听他们倾诉真情,解读人生。许多次,沉醉于刘季星的深沉、朱以撒的哲理、李汉荣的诗意,流连忘返,“孤灯对细字,坚坐常夜半”。那时年轻,肩上虽没有太多重压,但刚步入社会内心总感觉有一层困惑和迷茫笼罩着,就像一个人走夜路,有种慌兮兮的孤寂。有了书,身边就多了个伴,陪你谈笑,为你吟唱,给你指路,夜也因此变得生动、温暖、热闹了。看多了,有时自己也尝试写一些。校领导在报上见了我的文章,建议我参加高师汉语言文学自考,并许诺拿到文凭后,转正基本没太大的问题。我欣喜若狂。 可晨曦刚刚初现,一大团乌云随即涌来。我坠入了人生的低谷,似乎再也无力站起来了,许多梦想也停止了前进的步伐。这辈子有两样东西肯定扔不掉了,那就是轮椅和寂寞。晚上斜躺在床上,听着窗外来来往往的欢笑,无奈的目光又一次与静卧枕边的书相遇。 最初心静不下来,翻看的大多是休闲消遣悬疑旅游类的杂志。也许有些文人瞧不起这些闲书,可我对它们同样心存感激,就是这些轻快怡人引人入胜的文字带我走出了心情最糟糕的沼泽地。后来,朋友向我推荐《周国平自选集》。一个学哲学的,又爱上了文学,他的文字注定不同凡响,感性和理性互为交融,让陷入困境止步不前、眺望未来一片茫然的我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比如,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而周国平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又读到史铁生的《遥远的清平湾》《人生的追问》,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他和我在身心许多方面有着一样的痛楚和感受,可他的文字总给我不一样的启迪和感悟。那句“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我听到了他对命运沉重无奈的感叹,也读出了他直面坎坷的那份坦然和自信。 如今,书已成了我生活舞台的重要角色。常常是晚饭后,当窗外的喧闹渐渐远了,母亲轻微的鼾声起了,我关了电视捧起书,半躺在床上,在缕缕淡油墨香中开始与文字的约会。茫茫夜色里,许多人在欢乐场排遣寂寞,也有许多人在书海里品味寂寞。拿起一本喜爱的书,仿佛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挥动着思想的翅膀,感受着生命的美好。此时,寂寞中的书香,书香中的寂寞,是一种美丽,也是一种超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