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新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对明星绯闻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9%的受访者对明星绯闻关注较多。64.0%的受访者指出很多媒体为博眼球和关注度,将明星绯闻推上头条。48.7%的受访者对于明星绯闻充斥舆论环境感觉厌烦,76.0%的受访者认为明星绯闻过热影响公众关注其他新闻。 11月29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明星绯闻屡上头条的现象,从来不乏见仁见智之人。您瞧,从中青报的调查结果来看,关注与反感的受访者比例差不了多少,都占到70%以上。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吃瓜群众一方面对奥运会让王宝强抢了头条“愤愤不平”,另一方面却实在“放不下心”而密切关注。具体来说,13.9%的受访者每天都会看,63.0%的受访者手机有推送就会看;只有18.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很少看明星绯闻,3.1%的受访者从来不看。 近年来,本该局限于媒体文娱版面、频道的明星情感故事、婚变“事故”、意外变故之类的绯闻,屡屡升格为“头条”强烈冲击读者和观众的眼球。看官耳熟能详的,就有2013年的“董洁·王大治”,2014年“文章·姚笛”、2015年“陈赫·许婧”,还有今年的“王宝强·马蓉·宋喆”。明星绯闻热度如此之高,媒体当然有一定的责任,但这其中也确实有传播规律在起作用。 由于职业特点,明星在荧屏舞台抛头露面的机会本来就多,更有希望通过媒体得到观众(读者)关注的强烈欲望,观众也有从媒体知晓包括明星隐私在内信息的旺盛需求(57.5%的受访者认为大众有窥私欲,喜欢关注明星私生活),媒体也就乐于促成这种两相情愿的“好事”,还常常凭借“明星隐私权应当让渡给民众的知情权”这口“尚方宝剑”,对明星的隐私也来个穷究深挖。而报道其他领域的人物,“腾挪”的空间就小得了。 拿科学家来说,人家搞研究还来不及,哪有时间与兴趣露脸做“明星”?古今中外,科学与演艺本来就是不同的“圈”,职业特点决定两者不具可比性—————同为各自“圈”内的顶尖人物,在盛唐,你说是医学家孙思邈的拥趸广,还是李白的粉丝多?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你说是近代生理学鼻祖哈维更受关注,还是莎士比亚更有名气? 但凡事都得有个度。有受访者认为,当前有的媒体尤其是微博、公众号新媒体为了满足大众的好奇心,给了明星太大的报道量,而大众有时会对明星进行评论、赞扬或者攻击,将相关话题越炒越热,导致整个舆论环境越来越娱乐化,对社会的其他方面关注太少。这就需要一些媒体从使命担当、职业追求、社会效果、传播技法等方面作出反省,给过热的明星绯闻降降温,同时给其他过冷又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加加热,不能让“有意思的”驱逐了“有意义的”。而对于绯闻明星的曝光,媒体更应有自己的职业操守,正如受访者所说,最起码不能涉及与事件无关的明星家人,否则,太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