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2月01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越说越近

  □碧水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宁波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建树先生出版过一本《越说越近》散文集,同名随笔是李先生访问美国的乡情散文。孰料,在法国,亦遇到越说越近的事儿,似淤积的泥沙,大有不写不快之感。

  事情缘于壬辰年的年糕讲座。那次讲座由法国东方华人协会与弗朗什孔泰大区法中友好协会共同举办,法国东方华人协会主席汤育三先生是浙江温州人。异国遇老乡,显得格外亲近。讲座设在古老的干色拉剧院。为使更多中法友人了解家乡的年文化,我在讲台的左侧设了简易陈列台,台上放置了五套年糕模板,分别是梅兰竹菊、龙凤呈祥、吉庆有余、状元及第、天地元黄的不同主题,还有《慈城年糕的文化记忆》一书。想不到,年糕书与年糕模板引起关注,一位法国人拦住我,边比画边朝我微笑,我听不懂这人所言,幸亏有一华人从边上走过,翻译了他的话,我才知他是儿子的朋友。他问我,能否告诉他这些东西的做法。只得找来儿子,让儿子翻译,我介绍了年糕模板的制作工艺。旁听的还有一位姓董的老先生。他说,他吃过全国各地的年糕,年糕“感恩祈福”的寓意现在才听说。

  这位年逾七旬的华侨还说是上海人,也喜欢涂鸦、诗歌或散文,年底刚出版《银杏树下梦故乡》文集,还是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呢。法国与中国相隔万里,处于地球的东西两面,说不同语系,这样说来,百里之距的上海人与宁波人算是老乡。一切是那么的有缘。董先生学化学制药,可以说与我学化工同一门类;他的笔名千里草,我的笔名是晓草,那不是越说越近的文缘吗?那年,董先生还邀请我去斯特拉斯堡的家作客。我们亦彼此成为吟诗说文的文友。

  不知是家乡多葡萄园,还是本身不爱喝葡萄酒,一直没专程去葡萄园抑或葡萄酒庄。当然没去,还有类似像《我想去桂林》唱的那样———想去时,葡萄不曾成熟;成熟时,我没有时间。渐渐地,去葡萄园变成多年的梦想。董先生知晓我的心愿,趁再去斯城拜访之时,特意安排圆梦之游。

  金秋十月,是葡萄成熟的季节。早晨门铃响,进来一大学生模样的小青年,此乃是董先生所专门安排的正宗老乡“导游”。

  小青年开口的第一句话:“我已经几十年没说宁波话了。”什么,什么,貌似青葱似的小后生一开腔就是几十年?不就是我考大学你才出生的小字辈吗?心里直嘀咕。

  就是这位青葱似的小字辈陪我游览里博维莱小镇与盖马小镇,圆了我多年葡萄园之梦,品尝白葡萄酒、奶酪腊肉烧饼之类的阿尔萨斯特色美食。令我欣喜的还在里博维莱的一小店,发现类似家乡印糕模板似的奶酪模板。老乡导游与我同姓,是宁波邱隘人。邱隘地处宁波的东面,民间有东乡之称。我的老家在宁波西乡,城东城西,真的是越说越近。一路上,从奶酪谈到邱隘咸齑,从法国葡萄酒谈到宁波老酒,从异乡谈到家乡……我们越说越近,越说越有趣,然而这位本家小弟从没提一句其在法国的创业史。我还是从董先生的介绍略知一二。

  这位老乡大学毕业曾自主创业,后来到法国再深造,硕士毕业,先后创办欧印图文设计制作公司、欧印视觉空间艺术,专门承接平面广告与建筑室内个性设计诸如此类的业务,生意自法国的医院做到欧洲议会,自华人餐馆做到中国驻斯特拉斯堡总领事馆。原来是这样,好一个宁波老乡。

  温州人、上海人、宁波人,皆为老乡,且是越走越近。来法国,我寻找着与家乡相似的法国文化;在法国,我关注着法国创业的宁波人,宁波的一对夫妇在巴黎创办“IT”公司,海内外联网,红红火火;有一宁波姑娘在巴黎做同传翻译,颇似《翻译官》电视剧中的女主人;还有“GIFI”连锁超市,在法国的各个城市设有300余门店,专卖家用产品,其中一家连锁超市的供货商,就是阿拉宁波人,真的是越说越近了。我为他或她的成功而歌,亦为当代的海外宁波帮而歌……我的歌也许还有莫名的心灵慰藉吧。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