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田 雨果说,衰老是从眼睛开始的。于我,衰老应该是从肠胃开始的。不知什么时候起不再热衷美食,口味越来越清淡,开始讲究少盐、少油,喜欢蔬菜;接着是牙齿,牙床松动,遇上高纤维的食物便塞满牙缝,稍一劳累,牙龈便以脓包抗议;然后是眼睛,容易干涩流眼泪了,戴了二十几年的隐形眼镜,突然就不舒服了,只好换上框架眼镜,有一天,发现还老花了,看书时眼镜只得摘下又戴上。 门口理发店的小哥替我做了十来年的头发,先前总是很殷勤地帮我拔掉偶尔冒出来的一两根白发。上次剪完头发后,我对着镜子打量,发现额角好几根白发在冷冷示威,便自个儿在那儿拔。那小子居然说,别拔了,多着呢! 衰老的另一标志是记忆力急剧减退。有时整理书架,看到陌生的短篇小说集总是很纳闷,我读过它们吗?一年前还是两年前?为什么没有印象?可是它们分明有被翻阅过的痕迹。于是讪讪地安慰自己:这不是可以省钱了,不用再买新书,只需把书架上的书重读一遍就行。如果大脑只能储存短时记忆,那么阅读有何意义呢?不过是用来消磨无聊时光而已。我怀疑我的海马体可能是被一次次醉酒损伤了,我只能越来越频繁地借助手机里的备忘录,把重要事项、想到的或看到的有用信息及时记下,翻阅备忘录比在大脑中检索信息省时省力。 最近还有一件难以启齿的事,15岁起就按时拜访的大姨妈不声不响地反目,接连爽约两月。郁闷至极的我跑到医生那儿寻良方。医生说,这个年纪嘛,早是早了点,但也常见,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办法。回家后,细细想了想这件事对我的后果,顿时有种痛失亲人般的无助和悲凉漫过每寸肌肤。 约一个女朋友吃饭,两个人对看许久说,唉,怎么感觉自己还是三十多岁的心境。可是,中年不期而至,身体先于心灵感知,并在我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重重地击疼了我。 两年前报名心理学研修班时,我笑着问班主任,我是不是班上年纪最大的学生?她说,不是,还有两个,一个男同学50岁,一个女同学48岁。我不知道他们出于何种目的去进修,反正我们一起混迹于一群80后、90后中间,一节课没拉,专注听课,认真做笔记。那时我没觉得自己老。 上半年单位组织趣味运动会,我被拉去参加跳绳比赛,以一分钟跳绳184下勇夺女子冠军,我觉得自己也不老。 衰老是如此矛盾的一件事,身体和心灵对它欲拒还迎。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伦·朗格和她的学生做过一个“时空胶囊”的实验,说衰老常常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只要“相信”自己不老,就真不会衰老,除非你真的觉得自己老了,放弃了“年轻”的念头,你的身体和思维就会向衰老靠拢。闺蜜八十多岁的公公,每天骑车买菜、做饭,有时穿过大半个城市送菜到她家。她老公不放心,埋怨老爹,让他别折腾了。老头子非常不高兴地说,我老啥呀,又不是老得动不了。他把自己当成了六十岁。我外婆93岁,觉得自己也不老,离一百岁还有好几年哪。 著名主持人奥普拉女士说她36岁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生命真正的价值;艾丽丝·门罗也说,真正的生活是从50岁开始,50岁之前不过是为之积蓄它需要的能量;还有一个最励志的传奇,出生于1923年的Phyllis Sues,50岁开创自己的服装品牌,70岁成为作曲家并学习了意大利语和法语,80岁学跳探戈,85岁学瑜伽,去年被称为“92岁的小姑娘”! 好吧,我不过是刚刚抵达联合国公布的中年线,前面是懵懂无知、跌跌撞撞的童年和忙碌仓促、患得患失的青年,正要进入从容优雅、能够自己做主的人生。只是,留予我挥霍的时间越来越少,衰老毕竟在前面虎视眈眈。中年要学会的是,对孩子舍得放手,对名利懂得放弃,对他人不再在意;适度运动,经营自己的爱好,珍惜当下和眼前人。正如Phyllis Sues所说,永葆青春的秘诀是运动、学习和倾听,此外,懂得感恩并珍惜现有的生活。 闺蜜刚刚在微信群里说,她认识了一个皮肤专科医生,说打美容针可以让黯淡松弛的皮肤保持光亮与紧致,只是费用不菲,一针效用期半年,问我们怎么看。我们几个齐齐地说,没必要!与其花时间和精力如螳臂挡车一样对抗岁月隆隆的车轮,不如正视现实,安天顺命。老就老呗,老得诚实,老得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