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人和上海货

  □文香

  

  过去我还在老家时,虽未到过上海,却对上海印象深刻,确切地说是对上海人和上海商品的印象深刻。老家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一座重工业城市,那时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于是国家从各大城市调拨,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上海。上海人聪明、务实,在第二城市建设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同时,上海人在平时生活中个性鲜明,优越感强,为人处事明显有别于他乡的习俗与环境。

  记得小时候就常常听说,上海人爱美。头发抹得光光的,皮鞋擦得亮亮的,衣服笔挺,裤脚线对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及较少讲究的内地城市,显得格外扎眼。上海人与上海人讲话,总是一口鸟语般的上海方言,别人听不懂,加上嫉妒心理,于是上海人就成了别有一番意思的“上海人”。

  上高中时,我的班主任是上海人,他叫许毅民,教我们物理,还是复旦大学毕业的。许老师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平时不多话,说是老师却更像是比我们大几年的学兄。我那时当班长,和许老师相对接触比较多,比如上缴收齐的作业本、找我谈班上的事情等等。不知怎么的,我一个大大咧咧的女生见了他,总感觉有点窘迫,不敢抬头。一次,我又去缴作业本,刚从上海探亲回来的他抓了一把大白兔奶糖放在我手里,我却没有道声“谢谢”就急急地跑了出来,心里莫名地涌动着一丝甜蜜。现在想起来也搞不清楚,是懵懂情愫?还是上海老师的魅力?或许都有。经常看见许老师与另外两位上海老师结伴同行,其中有一位教我们地理,他的地理课讲得很好,堪称一流水平。上海老师博学多才,气质儒雅风流,带上海腔的普通话好听,表达时间的方式也很独特:12点45分被说成是12点3刻。他们似乎成了校园中的一道风景。我对上海人的感觉开始美好起来,也许更多的是佩服吧。

  在那个年代,上海商品享誉全国。红灯牌收音机、上海牌手表、凤凰牌自行车、飞跃牌缝纫机,所谓“三转一响”,被人追求和喜爱,上海品牌成为高档商品的代名词。我曾经为了得到一张凤凰自行车票,绞脑汁走后门,还好终于如愿以偿。记得花鼓戏《送货路上》有一句唱词:尼龙袜子要四双,的确良衬衫买两件,还要那上海出的不褪色的大红和绛色的纯毛线。总之上海货就是过硬,过来人都体会颇深。

  20世纪80年代末,我来到慈溪工作和生活。听到了另一个版本对“上海人”的看法。慈溪与上海一衣带水隔海眺望,语言、风俗很贴近。上海人眼里,慈溪绝对是乡下;慈溪人眼中,上海虽繁华摩登,但对上海人自视高傲、另眼瞧人的气势颇有微词。听一个战友讲,他的一个舅舅在上海,住的是一间屋,家人睡上下铺,工薪阶层,却瞧不起穷亲戚。战友小时候到过他家,曾感受到自尊被有意无意地伤害,还有表兄妹自然表露的居高姿态。战友发誓再不登他家的门。听不少慈溪人说,上海人看所有外地人都是乡下人,就连上海人自己也区分为上只角和下只角人。如此界限清楚叫人无语。从此,慈溪人和上海人少搭界,并认为“上海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时空越过二十多年,慈溪与上海连起一座杭州湾跨海大桥,曾经到上海要四个多小时车程,今天只需一个多小时。两地距离大大缩短,两地人的心也在拉近。上海人认同了慈溪人,慈溪人靠拢了上海人,因为慈溪经济更进一步发展要借力于上海大都市平台,同时上海人也由于慈溪人的勤劳致富、骄人业绩而对之刮目相看。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