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涛 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哭诉说被同学打了,还流了鼻血;给宝宝洗澡,发现小手臂上有一排小牙印,问了孩子说是被同学咬的……有家长为培养孩子“狼性”,直接告诉孩子要“打回去”;也有家长认为是孩子之间的小事,一笑置之;也有家长马上拿起电话,气急败坏地和对方家长去交涉…… 1月5日《宁波晚报》 对家长来说,学校是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对孩子来说,学校是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将孩子送进学校的那天起,听不听老师的话,和小朋友相处得怎么样……诸多问题都让家长操碎了心。交到了好朋友固然是好,若是碰到爱欺负人的刺头,怎么办?这是家长最担心的事,也最考验着家长的应变能力和智慧。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谁都不愿被欺负。但具体怎么处理,得看家长的性格特征、处事作风和调解水平。有的家长火冒三丈,一定要“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有的家长则宁愿息事宁人,“惹不起,躲得起”;有的家长理智些,主动和老师和对方家长沟通,小打小闹不伤友谊,“相逢一笑泯恩仇”。 一般来说,前两者有些极端,为少数。后一种是多数,是大家都能认可的一种态度。但这并不代表“狼爸虎妈”的想法就没有市场,咱们人口基数大,这样的教育理念带出来的孩子也不少。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平时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但拳头永远解决不了问题,直接让孩子“打回去”的家长,看似不理智,实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唆。 负责任的家长,会告诉孩子,哪些能做,哪些不该做。电影《叶问3》里,叶问明知和张天志终有一斗,但还是教导儿子叶正和张峰(张天志之子)做好同学、好朋友;好莱坞电影《家园防线》中,布罗克为女儿麦蒂出头,暴揍坏男孩泰迪的父亲,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样不对,主动上门道歉,并让麦蒂邀请泰迪参加聚会,将敌视化为友谊。 不负责任的家长,怂恿孩子“以牙还牙”,护犊之心可以理解,但如此暴戾之气灌注在一个正处在人格塑造期的孩子身上,无异于往歪路上带。家长直接指使孩子以暴制暴,这能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很多事不是小朋友不懂事,而是家长太不靠谱了。 在《世说新语》里,记载着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就是说,当夫人问他怎么从不教导儿子时,谢安(东晋名臣)回答说:我平常是用自身的言行教导儿子的。心智、性格成长期的小朋友,其认知、理解世界的方法路径,主要来源自父母。须知,“别人家”的孩子固然优异,但也要看“别人家的父母”倾注了多少心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