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误无补偿,“飞机中的铁公鸡” 航班延误咋补偿?42家航空公司公布标准,其中,有的“很大方”,还有5家航空公司直言,无论何种原因航班延误或取消,都不会提供经济补偿,这5家分别是中联航、西部航空、乌鲁木齐航空、春秋航空和桂林航空。 1月10日《每日经济新闻》 航空公司自主制定的补偿标准,只是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而已,缺失了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当然,公众可以“用脚买票”,选择不同的航空公司。但是,很多时候由于“时间紧”而别无选择。航空公司之间确实存在竞争,但尚不够充分,这就给了少数航空公司“延误无补偿”的底气。最令人担心的是,一旦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说不定,“很大方”的航空公司有一天也会“吝啬”起来,让无补偿或少补偿成为常态。 能否有一个航班延误补偿的“国标”?有关人士曾建议,借鉴欧盟相关条例中将时间与里程结合规定赔偿标准的做法,制定统一的航班延误赔偿标准,赔偿标准充分征求乘客的意见,要像《蒙特利尔公约》一样,每五年调整一次,或者是每两年要讨论一次。这才叫“与国际接轨”!如果是考虑到各航空公司的经济实力不同,或者还顾及到“国标”不好权衡各方利益,那么,最起码要让公众拥有参与权和话语权,而不能让少数航空公司“无钱也任性”。 合理的航班延误补偿,是有效有益的“缓冲”,一方面是保障乘客的利益,用补偿来平息可能导致的“空怒”,降低延误的不和谐元素;另一方面可以成为一个小小的经济杠杆,撬动航空公司不断改进服务,为改善服务提供动力。事实上,航班延误不是小问题,已较严重地困扰航空事业的健康发展与“正常起飞”,甚至成为当下的“主要矛盾”。鉴于此,补偿标准不仅要“不延误”,还要“不差钱”。李云 “恐归族”呼唤返璞归真的年文化 回家过年是我们多年来的传统文化,随着春节的临近,回家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很多人渴望回家过年,却被各种“怕”困扰,得了传说中的“恐归症”,近年来社会上的“恐归族”却一年比一年多。有网站针对1840名参与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7.2%的人表示身边存在“恐归族”,其中20.6%的人发现身边这样的人“很多”;41.1%的人认为自己就是“恐归族”。一怕,家长式盘问。二怕,“逆文化冲击”。三怕,一事无成之“殇”。 1月9日央广新闻 大过年的,本该欢天喜地,一片祥和,可不少人,还是步入“恐归族”的行列:比收入,比地位,比事业成功,比压岁钱的多少等等。让所谓的过年,成了炫耀的舞台、攀比的道具。以至于因为收入不高、地位不高,而恐惧回家。 其实,对于每一位回乡的人,人们期待和看重的,绝对不是庸俗化、物质化的衣锦还乡、地位辉煌,而是发自内心的思念、盼望、诉说衷肠、情感沟通。哪怕事业发展不够顺利,收入不够丰厚,家乡和家乡人仍会热情悦纳,用简单的乡音、淳朴的乡情、温馨的乡韵去化解游子内心的郁闷,净化游子漂泊的心。而每一位归乡的人得到的是情绪上的整理、情感上的升华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这,才是过年的终极内涵:涵养身心,留住亲情。 比如这些家人的肺腑之言———河南省温县北冷乡西南冷村的康成功和老伴闫金花走在村子里,对在广东打工的儿子康海生说:“新年到了,盼着你们一家平平安安回家过年,我们给孙子们添置了新衣,还准备了压岁钱。”家人对远方的孩子望眼欲穿,根本不在乎有无赚钱、是否发达!只有饱满的爱。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回家过年呢?!刘克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