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时 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13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街谈巷议

  中国版“地铁脱裤”小心“伤风感冒”

  这两天杭州还蛮冷的,但一大早,有读者来了一条热乎乎的爆料。读者张女士说:“我在网上看到,有人在杭州地铁上脱裤子啊,太不文明了!”这是怎么回事?地铁KK君立马上网看了一下,原来是有一群年轻人,搞了一个“地铁无裤日”。

  1月12日《钱江晚报》

  

  地铁无裤日,起源于一个美国民间活动,意在让人们尝试摒弃保守,为生活增加乐趣。在我国,上海、广州地铁都曾出现过地铁无裤日。对于杭州地铁来说,这还是第一次出现“无裤日”,自然会引起大大的惊诧。

  然而,中国版“地铁脱裤”有点“冷”。一者“地铁无裤日”恰逢寒冬,即便地铁里有暖气,下半身只穿一条内裤,有感冒之虞;二者,东方文化含蓄内敛,讲究礼仪,地铁是公共场所,着装整齐也是文明要求。在人来人往的地铁里当众脱裤,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不符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三者,此行的目的何在?如果仅仅就是为了拍几张照片,然后发个朋友圈或者进行某种炒作,那么,无异于东施效颦。

  最值得注意的是,此举违背了地铁的运营管理办法与乘客守则,有扰乱公共秩序之嫌。时至今日,“地铁无裤日”在多个国家、地区流行,但2006年也有8名在纽约参加活动的乘客被警察抓走,虽然法官最后判他们无罪释放,但可以看出,即便在相对开放的西方国家,“地铁脱裤”者也未必得到大众的认同,也在经历着文明与法律的检验。

  事实上,靠撩人的衣饰或“露点”“内衣秀”来吸引眼球的做法早已不新鲜,刺激、搞怪的背后与炒作相关,与创新无缘。在一些人尤其年轻人眼里,节日也好,活动也罢,似乎只要是舶来品,就代表着时尚、新潮的国际范儿,就可以提升素质档次,殊不知在对外来文化狂热的追逐中,不仅容易迷失自我,亦步亦趋、全盘照搬的背后更折射出一种文化的不自信。斯涵涵

  

  老师“诗评语”不只是有诗意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昱玮年少多才智,成功就在不久时。”这首诗是寿光世纪初级小学三年级7班班主任孙海燕写给学生黄昱玮的期末评语。全班42名学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诗评语”,家长会上,孙海燕把这些评语发给学生家长。1月12日《齐鲁晚报》

  

  期末“诗评语”走红网络,不只在于其不拘常规、别具一格的模式创新,更在于其催人奋进、寓教于诗的励志立意。纵观孙老师的期末评语,全无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式的拼凑痕迹,而是充盈鼓舞士气、展望未来的爱的寄语。用孙老师自己的话说,“看着孩子一年一个变化,我就想着给他们一个不一样的评语,因为每个人都很重要。”正是结合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平时表现,才使得每个对孩子的“诗评语”同样不失针对性。

  常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给孩子们一瓢水,老师就需有一桶水。期末“诗评语”折射出孙老师扎实厚重的学识功底,更诠释其爱生如子的敬业态度。这势必会有助于其人格魅力和教育信任度的提升,面对走红网络和享有人脉的好老师,又有谁不愿趋至麾下、言听计从?对于那些一味埋怨学生不听话、不服管的老师,或不失为认真反思的镜鉴。如此正面激励下的补齐“短板”,或许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面对孩子们天天向上的成长进步,教育工作者的期末评语也要与时俱进。“爱”就一个字,但却是每个老师的不变追求。期待由“诗评语”彰显出的拳拳师爱,能够催生出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评价机制等的更多创新。张玉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