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19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升“工匠精神”新内涵,擦亮“浙江制造”金名片

徐剑光委员建议:“工匠精神”应作为系统工程布局推进

    本报杭州电(记者  房伟)  “‘工匠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难道只是一线生产技术人员的钻研精神吗?”昨日,省政协委员、宁波欧琳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徐剑光说,谈“工匠精神”时一定不能忘记企业家群体,“工匠精神不仅来自一个人、一家公司,更应该是一个上下一致的完整体系,需要多层面的共同努力”。

    为此,本次大会上他带来了一份事关“工匠精神”的提案:《关于制定“工匠计划”,助推产业新升级的建议》。

    2016年全国两会,“工匠精神”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这个关乎中国制造如何转型升级的关键词受到热捧,成为企业寻找未来发展路径的新标准。

    而去年5月,省政府也召开了推进“浙江制造”品牌建设专题会,提出要大力推进“浙江制造”品牌建设,提高浙江制造的有效供给能力,力图将“浙江制造”打造成中国制造的新标杆和浙江经济的金名片。

    徐剑光认为,“浙江制造”的背景是我省实体制造业从产业模式到组织机制的创新和变革。浙企已先行“快跑”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消费者去日本、欧洲扫货,百年企业屈指可数的尴尬现状,以及实体企业在是走资本化赚快钱还是继续潜心产品品质与工艺提升之间的矛盾,仍困扰着实体企业,成为推进“浙江制造”的最大“心坎”。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

    “目前,‘工匠精神’更多地被理解为生产技术人员的钻研精神,而忽视企业家的‘工匠精神’。浙江企业家群体内心这一‘孤独的力量’,恰恰是浙江制造的魅力和特质所在。”徐剑光向记者表示,“工匠精神”作为推动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义,应该作为一项产业战略和系统性工程去布局推动,否则容易流于表面。

    对于如何提升“工匠精神”,徐剑光建议,从供给侧改革出发,确立“新工匠精神”对于产业升级的战略意义和时代内涵,加大宣传和培育企业家群体的“工匠精神”,“除了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工匠师傅,更应对成功企业背后将‘工匠精神’深入骨髓的企业家进行宣传,更应强调榜样的力量。”

    此外,徐剑光认为,制定和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和指导企业“外引内养”、“校企联动”,进行系统化的职业技工培训和工匠人才梯队建设也很重要。

    “对外应支持和鼓励企业引入德国、日本的洋工匠,对内则应积极组织省内的职业技能大比武和工匠考级评定,对工匠和潜心工艺品质提升的企业予以激励。”徐剑光说。

    同时,应创造平台将职业技能教育院校与企业进行有效对接,针对性地开设工匠技工学校培训班,强化校企联动,指导和鼓励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团队和工匠精品组,“为工匠精神的落地实施培养主力军和生力军”。

    徐剑光最后提到,我省应积极提升“工匠精神”新内涵,并制定“工匠计划”实施线路图,这对擦亮“浙江制造”的金名片,激励并帮助企业明确提升方向和动力至关重要。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