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24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孩抢喝洋奶”值得中国乳业反思

    汪昌莲

    2016年作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首年,让中国奶粉企业充满希望。不过出人意料的是,经历了连续四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去年中国的奶粉行业却首度出现负增长,全年奶粉销量较2015年大约下滑了2%。有企业人士表示,二孩政策虽然利好奶粉行业,但更多的份额可能还是要被洋奶粉瓜分,“生二孩的可能选择洋奶粉的比例更高,他们肯定不会在奶粉价格上计较!”1月23日《北京青年报》

    虽然二孩政策利好奶粉行业,但去年国内奶粉销量不升反降,市场份额大都被洋奶粉瓜分。一边是“物美价廉”的国产奶粉遭受冷遇,间或有某种国产奶粉被曝出质量问题;一边却是消费者纷纷直购、代购、网购高价进口奶粉。特别是,我们买进口的奶粉,人家还限购,这显然令中国乳业蒙羞:二孩政策,成就了进口奶粉;国产奶粉,尚未真正走出信任危机。

    对此,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曾坦言:“2008年的婴幼儿奶粉事件,是我们永远的心痛。”相比之下,中乳协称“国产婴儿奶粉质量好于进口产品”,显然是一种盲目乐观,或者是在低国标下的一种“自慰”。退一步讲,即便是“国产奶粉比进口好”已成事实,也是偏低的中国乳业新国标“成就”的,不值得炫耀。众所周知,蛋白质含量关乎营养,细菌总数则事关质量,在丹麦,在新西兰,在几乎所有的乳业大国,生乳蛋白质含量标准都至少在3.0以上;而细菌总数,美国、欧盟是10万,丹麦是3万,比目前中国乳业新国标严格数十倍。因此,靠低标准、软监管建立起的表面繁荣,基础薄弱的中国乳业,很可能会再埋隐患。

    事实上,《食品安全法》施行以来,“国家标准”成为该法有效实施的掣肘。然而,有关部门在执法检查中发现,不仅是乳业,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普遍数量少、时间早、指标低,而且有些指标缺少风险评估依据,标准之间交叉、重复甚至矛盾。特别是,国标过于“迁就”企业利益,指标一降再降,导致问题食品成为“合格食品”、甚至“优质产品”。比如,此前潲水油、地沟油等被检测为“合格食品”,并非是检测数据在撒谎,而是食品标准越来越“堕落”了。

    可见,二孩抢喝洋奶粉,值得中国乳业反思。不可否认,由于不断强化监管措施,中国乳业在艰难中找回自信,国产乳制品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远非到了“国产奶粉比进口好”的高度。特别是,问题奶粉经常在市场上出现,中国乳业根本没有盲目乐观的“本钱”。因此,中国乳业与其关起门来“自慰”,不如进一步严格监管措施,不给问题奶粉可乘之机。特别是,对乳业国标进行修缮,严格蛋白质和细菌总数标准,进一步完善对乳业制度化的保障,使其真正步入质量安全的良性发展轨道。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