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03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拜岁

    □陈峰

    春节不仅有传统意义上文化的传承,还有亲情的延续,更有对春天的期盼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小时候,一年之中最盼望的便是春节,可以穿新衣服、拿压岁钱、吃上平时吃不到的零食,还有货郎担里的气球和百子炮,永远是小伙伴们心头的惦念。

    我和爱人是同一个村子的,村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我俩来说都有曾经的回忆留在那里,那里是我们心里的牵挂,也是亲情的避风港,带着儿子回村就是回家,就像是心灵的回归。

    正月初一那天,一家三口早早出发,先生故意将车开得很慢,一边开车一边和娘俩说他小时候那些陈年烂事,伶牙俐齿的儿子迷惑不解,“老爸,你上小学一星期真的只花五角钱吗?”“老爸,你以前真的是走路到城里吗?”长在蜜罐里的儿子怎么也理解不了五角钱就是掰开N次也花不了一星期呀,因为五角钱在他手里连包QQ糖也买不了,更别提来回步行二十里路只为吃上一碗一角三分钱的阳春面了,不就是碗阳春面吗?

    摇下车窗,我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想起小时候和哥哥提着马粪纸的裹包到舅舅家去拜岁,路上都是年岁相仿穿戴一新的孩子结伴提着裹包走亲眷,兄妹仨总会忍不住去挖裹包里的大核桃、桂圆,偷吃的味道特别诱人,做好手脚后立刻码正马粪纸上的红字条,红字条上的“南北干货四时佳品”八个字算是较早无师自通了。我和哥哥抄近路走乡间小路,然后穿过田塍七弯八绕便到达舅舅家,大概有15里路,想着舅舅家的过年下饭和每人两角的压岁钱,一点儿也不觉得累,两个哥哥计划用这压岁钱买炮仗,我计划着用压岁钱买气球和五彩透明的玻璃头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前两年还流行短信拜年,现在有微信拜年、微博拜年、微视拜年了。包裹不再是一件两件的礼品,干脆是一箱一箱的,压岁钱是几百元甚至更多,走亲访友都驾着私家车,路上鲜有行人。你若问孩子,压岁钱用来干吗,孩子一脸迷茫,平常日用的富足让他们对压岁钱失去了兴趣,没有了我们那时得到一角、两角钱时的雀跃了。 

    早春温暖的阳光惬意地落在我们身上,说笑间,家乡就到了。近年来,随着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村中皆是水泥路,宽阔整洁。进入村中,过年的味道扑面而来,村里人在门上倒贴着福字,挂着春联,阳台窗棂吊着酱鸡酱鸭,小店门口整齐地摆放着孝敬长辈或走亲访友的礼品及水果,小孩子奔跑嬉戏着,小男孩举着长长的焰火棒放焰火,小女孩穿着漂亮的红裙子坐在摇摆车里,随着“门前大树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的歌声向父母撒娇“再坐一次、再坐一次”。

    这情景似曾相识,我们索性弃车步行,儿子新奇地张望这一切,先生热情地与村里相识或不相识的长辈打招呼,儿子羞赧喊他们阿公阿太,他们精神矍铄,身板硬朗,瞧瞧先生又瞧瞧儿子,“这是某人的大儿子嘛,现在也做阿爸勒,儿子生勒跟其阿爸小辰光一色一样。”这种只能在乡下老人口中听到的词语,无一不是真情的流露。回家了,心里满是浓浓的乡情。

    狗一阵狂吠,我的婆婆闻声出来,正晒太阳的隔壁邻舍忙说“儿子媳妇孙子统统来了,今天侬要忙勒”,狗盘桓脚边摇头摆尾地撒欢,婆婆满脸透着喜气。

    亲情,生命中多么美好的感情,那么柔软,那么自然,多少出门在外的游子念兹在兹,只为这一刻的相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