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慧卿 绘 |
杨玉龙 每年春节期间是我国不少农村地区结婚“高峰期”。“新华视点”记者近日在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农村调查发现,婚嫁彩礼在一些地方动辄十几万元,普遍要求在城区买房,远超一般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虽然有的地方出台了“彩礼指导标准”,但“硬杠杠”难以管住“穷讲究”,“高价彩礼”并未绝迹。2月6日 新华网 让彩礼回归的“合理”价位,对当事人,以及对整个社会而言都是有利无弊。而各地,为了遏制铺张浪费现象,尤其是“规范”彩礼,也是“招数”频现。无论是红头文件,还是给彩礼定价,其初心不错。不过,高价彩礼并非无药可治,关键是“多条腿”走路。 其一,做好广大村民的思想工作。送不送彩礼、送多少彩礼都是老百姓自己的事,因此扭转他们的思想就是根本。他们的思想工作谁来做通?笔者以为,一方面靠红白理事会的“苦口婆心”,做好“主家”的参谋,甚至是帮助决策;另一方面要靠政策宣传的“不遗余力”,让广大村民熟知大操大办陋习的危害,通过思想的转变推动陋习的改变。 其二,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红白理事会各地的名称有所不同,通俗地讲,就是一个村的操持各家各户红白事儿的“总管班子”。可以说,每个村都有这样的“组织”。这些人群众基础好、威信高,而广大村民也乐于听取他们的意见。因此,发挥好红白理事会的作用至关重要,让他们“引导”彩礼价位值得一试。 其三,充分发挥党政干部示范作用。农村高额彩礼虽是传统习俗的遗留,但一些党员干部大操大办也带坏了社会风气。尤其是农村党员的“带头”作用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严肃党规党纪,严格限制或禁止党员干部以任何方式参与大操大办、助长“天价彩礼”陋习的行为。用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引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实际上,“婚事新办、白事简办、小事不办”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陋习并非一日形成,要根治也并非是一日之功。规范彩礼钱,既需要标准上的“硬杠杠”,更不能缺失思想与宣传这些“软行政”,唯有充分调动其群众的积极性、参与性,并借助广大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也就并非“蜀道之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