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巡逻队员在街头巡逻。龚利波 摄 |
为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切实提高社区和民宅安全防范水平,有效预防和减少盗抢等可防性案件的发生,余姚市公安局针对案件防范工作现实需要和薄弱环节,全面向单位家庭纵深推进群防群治工作,持续发力构建群防群治立体化防控网络体系。 巡逻防控有“新招” 为确保立体化防控体系在空间上不留死角、时间上防止断档,余姚公安充分结合辖区实际,创新推广“1+2+1”模式(即:派出所派1名专职巡逻队员、社区新招2名兼职巡逻队员、社区安排1名在职党员组建社区巡逻队伍),利用专群结合工作模式,增加巡逻时空密度,做到时间空间全覆盖。 同时,通过优化人员结构、加强技能培训、规范日常管理、健全巡逻制度、严格督查考核等方式,有效提升社区治安防范工作实绩。该模式在阳明派出所试点运行后,通过建立巡逻队员微信群,将辖区治安状况和案发现场视频截图等信息及时发布到群中,使巡逻队员可以第一时间作出对比,迅速锁定违法犯罪嫌疑人。对比模式启动后,阳明派出所辖区的盗抢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38%。 治安防范有“实招” 针对辖区乡镇地域范围广、流动人口基数较大、农村数量较多的实际情况,余姚公安建立“邻里守望员”队伍进一步夯实农村治安防范基础。同时,将“守望员”作为公安机关的“神经末梢”深深扎进辖区,让社区民警及时掌握辖区的治安动态。 以率先推广组建“邻里守望员”队伍的马渚派出所为例,该所精心物色200余名政治思想过硬、在辖区具有一定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组建了一支“红袖套”邻里守望护村队,并以辖区自然村村民小组为单位,把整个辖区划分为115个“网格”,将各个“守望员”按照就近原则投射到“网格”内。每个“网格”内的“守望员”每人配发一台扩音器,将辖区近期的发破案情况以及安全防范建议录成音频,通过扩音器进行播放,让群防群治工作“见声见影”。从治安形势最为复杂的马渚镇斗门村来看,原先每月至少发生盗窃案件20余起,但在“守望员”制度后已下降为每月5起左右。 家庭防范有“奇招” 余姚公安将家庭安全作为安全防范工作的基本点,以“小管家心防工作室”的形式,通过社区公示牌、信息网络平台等媒介将防范知识和案情公示推送入区入户,确保居民“走心”,积极做好家庭防范工作。 如低塘所建立手机短信群发平台,针对辖区77000余实有人口保有的手机终端,将治安防范知识、案件警情介绍等内容进行短信群发,有效帮助辖区群众防范知识的积累和提高;全市多个派出所开通微信互动平台,在网上服务群众、接受业务咨询、举报的同时,每周定期推送安全防范宣传及警务动态。 同时,余姚公安还全面实行案件公示制度,城区范围案件公示统计以各小区为单位进行,农村案件公示以村、社区为单位进行,每月公示小区、村庄的发案情况、防范要点、社区民警及联系方式,让居民直观了解辖区治安情况,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纠纷调解有“绝招” 余姚公安在6年前开展试点的村(社区)新老居民和谐联谊会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推进村(社区)新老居民和谐联谊会规范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在全市流动人口100人以上的村(社区)建立健全新老居民和谐联谊会,并积极依托此平台,充分发挥社区民警和综管员队伍的作用,指导新老居民和谐联谊会正确开展矛盾纠纷调处,鼓励引导辖区流动人口入会,有力推动了新老居民和谐联谊会顺利发展。 以凤山街道永丰村为例,该村和谐联谊会成立以来,在民警指导下顺利调处流动人口纠纷23起,涉及金额413024元,为该村治安环境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贻富 龚利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