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梁 近日播出的央视诗词大会上,点评嘉宾提到了“屠苏酒”,说这是古代合家欢聚的饭桌上,唯一由年少者饮的酒,其间含有“少者得岁,老者失岁”的寓意,由此可见古人是极为讲“礼”的。 闹完元宵,年才算真正过完了。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漫长的传统节日。在各种传统习俗的背后,我看到了一个关键词——礼数。想想也是啊,年夜饭、做祭祀、发红包、走亲访友、迎来送往,都是为了表达一些人对另一些人(包括先人和仙人)的礼数。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礼也成为民族心理结构和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这些年,大家都感叹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有小时候的那份浓酽,这里面除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生存样态的变迁外,人们对包括春节在内的各种传统礼数的淡漠、敷衍和无所谓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记得儿时,很多过年仪式都很隆重,而如今,像我家中,除了年过七旬的老母亲还在大体上坚持仪式的老规格外,我们这一代中年人都已经在这些活动上草草了事了,觉着太麻烦,没意思,更遑论那些90后、00后的小辈了。 说起来,有些过年的礼数或者说习俗确实该遭淘汰,比如“开门炮”之类的,但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相当多的内容,还是应被继承和发扬,当然可以在表现形式上与时俱进。比如说旅游过年、在酒店吃年夜饭、短信送祝福、视频拜年,以及层出不穷、丰富精致、新潮鲜艳的年味年货等,其间流淌的依然是血缘亲情、人际联络,呈现的依然是欢乐祥和、喜庆热烈,讲究的也还是礼尚往来、尊老爱幼。 至于拜年送什么礼,红包放多少钱,七亲八眷该如何称呼,可能很多人都对此伤透脑筋,这时候,讲礼数还要靠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以及存乎于人的情意心念。某年正月,我岳父第一次去我乡下老家,顺带还去了我几个姐姐的家。其间,岳父一直被尊为上宾。大家都是好酒好饭招待,岳父也十分高兴。最后一站去我二姐家,告别的时候二姐夫奉上他特意去酒厂买来的一坛上好绍兴黄酒作为礼物敬赠我岳父。给第一次到访的长辈回礼,我这个做女婿的没想到,好在有二姐夫帮我打点,我真是无比感激他的用心良苦,我岳父也是感到很有面子。 礼数是一种纽带,维系着人际关系。人与人交往,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最怕就是失了礼数,这不仅可能导致双方的关系渐行渐远,而且容易授人以话柄,被街坊四邻、亲朋好友长久数落,自己也往往心有不安。因此,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平常日子,我们都要做个有心人,有些仪式感,不可太过自我与随意,凡事心诚情真,礼数自然就周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