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02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陷入困境

    □蒋静波

    父亲个性并不开朗,处世也非积极,遇到烦心事,常闷闷不乐。他不善于与人主动交流,但若有人与他来交流,会非常开心。退休前,常有同事或来家小坐,或约父亲散步,或品酒言欢,谈工作言生活道未来。退休之后,因工作上再无交集,父亲与同事失去了联系。父亲又少朋友,退休后,他像一只失群的孤雁,品尝了寂寞失落的滋味,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陷于茫然之中,看不到生活的出路和希望。

    在父亲做女儿家庭老师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的身体陆续出现了一些状况,不是抱怨这里难受,就是那里不爽,频繁往来于奉化和宁波各家医院,身体和精神状况每况愈下,身高1米74的父亲,体重由原来的59公斤一度下降到54公斤。

    2005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早上,正在上班的我突然接到父亲来电:“你快到家里来,我难受极了。”声音急促、沉闷。挂上电话,我手足无措,和先生一起匆匆赶到了父亲的家。父亲正躺在床上呻吟着,见到我们,竟然哭了起来。

    “爹爹,您怎么啦?”我急切相问。

    “头晕,恶心,失眠,痔疮部位像闪电般疼痛,这样的日子何时到头?”

    先生见状,安慰道:“您不要急,我的表兄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工作。我马上请他联系专家给您看病。”

    父亲点点头,安静地闭上了眼睛,眼角犹留泪痕。望着憔悴不堪、两鬓已添白发的父亲,我突然感到父亲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年轻强大。父亲的时代结束了!今后,我得学习如何照顾父亲并逐渐成为他的依靠。

    从那天起,带了女儿将近两个半学年的父亲不得不主动“退休”了。幸亏,女儿已成规矩,也可以放手了。从此,她独自回家,独自完成作业,从不让人操心。

    几天后,我们带父亲前往上海看病。给父亲看病的是一位享有国务院津贴的老专家,他边替父亲检查边和颜悦色地说:“我的手一般能摸出病情来……不疼吧……你这里没什么病呀,更不用动刀。一点点不适每个人都会遇到,放松,没事……”听了专家的话,父亲似枯木逢春,眉头开始舒展。事后,表兄告诉我们,专家说父亲的身体没什么大碍,只是多思多虑,忧郁成疾,关键是要调节好心态。

    之后,父亲的精神和身体状况改观了许多,我们也深感欣慰。没想到,半年后,旧病又汹涌而至,再次令父亲寝食难安。父亲的学生得知后联系到浙江省第一医院一位享有盛名的专家就诊,诊断结果跟上海专家并无二致。最后,折腾父亲好长一段时间的顽疾才缓缓消除。

    好景不长,没多久,肠胃不适和口腔溃疡等症又接踵而至。看病成了父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次,父亲在准备做肠镜检查时,竟因身体虚弱昏倒在医院里。

    生病是对生活、心理状况的综合反应。我相信,父亲的身体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虚弱,严重的是他的心理健康。父亲常怀念过去,怀念过后是伤感、失落,除了工作他没有喜欢做的事,自己又拒绝主动去寻找。

    我千方百计想将父亲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一次,我告诉父亲:单位的一个老同事退休后在城外租地种蔬菜,蔬菜丰收了,送给子女和朋友,她通过劳作和收获,精神愉快,身体健康;我朋友的父亲退休后开始习书法,平时常与书法爱好者切磋技艺,生活十分充实。我试图说服父亲,一个人如果缺乏爱好又无所寄托,就会像一架难以着陆的飞机,终日在半空盘旋,没有归属感。意料中,我碰了一鼻子灰。父亲说,我既懒得种菜,更不想学书法。有一天,我跟父亲在公园散步,不觉聊起有关老年的话题。我说,其实人到老年也有好处,毛姆说,年轻人一言一行都受公众舆论的束缚,中年人则可以享受自由,我觉得老年人更应该享受这样的自由。只要活得精彩,身体健康,何必在意退休与否呢?

    父亲抬头望望天空,终于轻轻地点了点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