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铎 绘 |
清华大学2017年全校教职工大会上传出消息,从2017级本科新生开始,游泳将与毕业绑定。新生入学后将进行游泳测试,不会游泳的学生必修游泳课,通过者才能获得毕业证。3月27日《北京日报》 清华游泳必修课,彰显个性办学。早在90多年前,清华大学就提出不会游泳不能毕业、不能留洋。此后,由于学生规模扩大、场馆有限等因素而中止。目前,不少大学、中学均已将游泳列为必修课,不少地区已将游泳列为中考体育考试内容,游泳作为生活实用类及强身健体类项目,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清华大学开设游泳必修课,且百年来首次明确将游泳与毕业“挂钩”,是对全面育才传统校规的拾遗和升级,也是对现代素质教育的重申与实践。 有人说清华大学这是奇葩规定,笔者反倒认为这种看法是缘于固步自封的奇葩思维。近年来,从高尔夫球课到“爬树课”,全国高校的各类“奇葩”课程层出不穷,牵涉到性教育、娱乐休闲、生命教育等诸多领域,却往往成为一些人眼中非议的靶子。揆诸当下,每每发生青少年遭遇意外和伤害的新闻,一些人纷纷抨击学校教育的欠缺,而一旦教学内容有所变革又被冠以“奇葩”名目,常常被淹没于口水之中,令教育工作者左右为难。 其实,清华游泳必修课是我们聚焦教育改革的一面镜子。透过偏执的判断和“奇葩”的皮毛,我们应该看到游泳必修课中蕴含的教育改革内核——要求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提升知识储备、生活技能和自我修养,驱除僵化思维和教条主义,引导学生积极切入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对此,我们不妨报以掌声和期待。斯涵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