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静波 三四年前,有过一段日子,不见父亲去旅游,也不见他上网。我感到纳闷,打电话问他在干什么。父亲说,没事,好得很。 我到父母家想看个究竟。坐在楼下的母亲说:“别去打扰他,他每天在练字。” 刚踏进家门一看,我呆住了:地上、沙发上铺满了写有毛笔字的报纸,父亲站在桌前,正饶有兴致地欣赏一幅墨迹未干的书法作品。我凑近一看,是一段古文:“苏太简参政家物,多著,邳公之后四代相印,或用,翰林学士院印。芾记。” “爹爹,最近要参加书法比赛吗?” “我的字拿得出去吗?平时练练,要紧关头就不会出丑了。”父亲认真地说。 原来,今年父亲接连碰到了两件使他出丑之事。一次,他应邀去参加一家茶艺馆的开业典礼,有许多文化名人前来捧场,当然不乏书法家。现场,主人请嘉宾用毛笔签到,父亲看着几位嘉宾挥毫落笔如云烟,顿时气短,只得勉强下笔。还有一次,一位学生的家长邀请父亲到他经营的工厂做客,主人陪他参观完生产车间后,请父亲去他办公室喝茶,父亲看到办公室里一应俱全的文房四宝和主人挂在墙上的书法作品,才知他是一位书法爱好者。主人恳请父亲为他写幅横条,留下墨宝,父亲再三推托匆匆而别。 的确,父亲不喜欢当众写字。每当提及书法,父亲总显得诚惶诚恐,说是几十年的教育生涯最难的就是写好字,天天看别人写的字,自己也天天写字,但还是没能把字写好,觉得有愧于教师的称号。在职时,每当他看到同行有一笔好字时,总在我面前边赞美边露出羡慕之情。其实,我一直以来最佩服的就是他有一笔好字体,无论是硬笔、毛笔,还是粉笔,一样瘦硬挺秀,结构严谨,颇有“颜筋柳骨”之意韵。不是我夸奖父亲,从小学到大学,我自认为还没有遇到过比他一手字体更漂亮的老师。 这两件事沉重地打击了父亲的自尊心。痛定思痛后,父亲于是发奋图强,闭门不出,开始练习书法。得知原委,我差点笑出声来。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太高,他哪能将自己的书法与书法家相提并论呢。 从此,家里墨汁飘香,报纸翩跹。开始,父亲先是随性挥洒,每天练一首古诗,对自己的定位是要求执笔手不抖,落墨字有形,通过近一个月的练习,手开始听从主人的使唤。接着,开始临帖。父亲深知,学好书法应先从楷书起步,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但楷书太工整,书写费时,他没有耐心学。于是,他另辟蹊径,临摹米芾、王羲之的书贴。我眼前所看到的那段古文就是米芾著名的《苏太简参政贴》。 父亲的这般认真倒是我前所未见,令我感动。不过,凭我对父亲以往的了解,不出二个月,他的毛笔肯定会束之高阁,学书法多枯燥呀。哪知,父亲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只是,两个月后,由开始的狂热转为理智的学习。父亲说,如今临摹前,必先认真读帖,了解作品的内涵及文化底蕴,将每天欣赏米芾、王羲之们的翰墨作为享受,在书法中感受风樯阵马的动感和雍容沉稳的静谧,而临摹更是一种致敬和心灵的交流。在领悟中练字,已成了父亲生活中一件必不可少的乐事。 上个月,父亲随朋友去参观一家书画馆,馆长邀请参观者泼墨书写,父亲终于不再犹豫,大方地写下了“天道酬勤”四个字,得到了馆长及同行的好评。还有一次,父亲老同学的家属给他做了两双棉鞋,父亲觉得受之有愧。老同学笑道,不妨写几个字,用举手之劳答谢吧。于是,父亲欣然提笔,录写了杜牧的《山行》以答谢。上几天,父亲对我说,他的一位朋友的孙子结婚,要他写对联。我不假思索地说,你一定不会答应的。他说,我当然答应了。 如今,父亲已养成了天天练字的习惯。虽然,他的书法永远达不到书法家的境界,但他明白许多事经过努力并非一定能取得成功,不如期望低些,在追求的过程中受到启迪、感到快乐,也是一种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