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旻 历史书,如果是大部头的官方著作读起来大多繁杂艰涩,如果是民间写史往往又戏说有余严肃不够。“极简版、课堂版《国史大纲》”——《中国通史》则是以“航拍”的视角审视中国民族文明,是一部高格调而低门槛的、好看的通史著作,是专业和通俗的最佳结合。 对,这就是著名学者钱穆的学生眼中的“课堂笔记”,被称为国史扛鼎之作《国史大纲》的简化版史书。 钱穆一生著述丰富,史学和文化学专著多达80余种,逾1700万言,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深远。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明清,从理学到文学,从经学到政治,无一不通。尤其是其早期代表作《先秦诸子系年》,不仅开一代风气之先,也让后人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史学架构可能企及的思想认识高度。当年《国史大纲》的出版,更是成为民国时期学术界一时盛事,至今在港澳台及海外几乎无出其右。 钱穆先生作为一代通儒,尤以治史闻名。其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史学地位毋庸置疑。现行中国通史版本中,以一人之力,首尾贯通,且又自成体系者,钱穆《国史大纲》堪为个中翘楚;而《中国通史》与其一脉相承。 与纯粹学术的学院派文风相比,钱穆的教学更重视普及教育,或者说更适合教学型。他讲历史,喜欢转述史料,而不是直接引证。书里囊括了很多小“故事”,名人轶事、野史趣闻,不一而足;嬉笑怒骂,任性敢说,有着民间写史派的平易近人和泼辣风采。所以他的书,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生动好懂、符合大众口味。而相对民间写史而言,钱穆通史无疑更专业。 钱穆先生不仅是精于治史的史学家,更是难得的深入人心的讲史者。曾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一于北京大学,二于西南联大,三于香港新亚。 在北大讲授四年,本为文学院新生所修的通史课程,“往往会吸引高年级的学生和其他学院的学生,乃至北京其他高校的学生前来旁听,每每一堂课,就有三百人前来旁听,不但没有空座,连站着的人都挤得满满的,真可谓盛况空前”。 在西南联大讲授时,听课场面颇为壮观,乃至钱先生要上讲坛都无路可走,需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更有学生,从北大到西南联大,每年必至,前前后后听了六年之久。因为他认为每年听讲都有新的收获,所以屡听不厌。钱穆讲授这门《中国通史》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后来,钱穆先生辗转于香港,复讲“中国通史”课程。所幸这第三度讲授底本,终被一个叫叶龙的学生给记录了下来。六十年后,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领略感受钱先生当时授课魔法般的吸引力。 有人说,如果钱穆先生尚在,他不一定是《百家讲坛》上的风云人物,但应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是那个引人顿悟的启发者。他提供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感动我们的,不止是情怀,而是打通古今、提升格局的其他可能性。 叶龙从22岁开始一路追随钱穆先生,选修的每一门课都认真做了课堂笔记,搬家十几次都不舍得丢弃,而今他已是耄耋之年,不忍“钱学”在自己手上遗失,遂将这些珍贵的讲稿整理出版成册。 去年3月初,由钱穆讲授,叶龙记录、整理的《中国文学史》讲稿传奇面世。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在钱穆广博的学术体系之外,还有这样一部从未被发掘的关于中国文学的系统专著。后来,叶龙又把《中国通史》呈现出来。叶龙成为钱穆言论最重要的记录者,被媒体冠以“钱门传薪人”的美誉。 曾经,一部《国史大纲》从传统文化的演进中汲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变革的精神力量,使无数国人受到启发;而今,这部《中国通史》以其历史格局和文化情怀的双重担当,或许可以给当下读者以新的启迪,为我们再次提供回望历史、面对未来、重塑个人知识格局的可能。 在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的今天,这本书也许有着别样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