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3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4月2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人民的名义》看百姓的言路

    胡晓新

    热播剧《人民的名义》在淋漓尽致地揭示官场明规则、潜规则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让观众看到了底层百姓的不易,其中之一就是言路的梗阻。老百姓通过正常渠道将一件合情合理的诉求及时精准地传导给管事的部门和领导,有点难;通过举报等正常渠道清理那些从中作梗的“不能”“不为”和腐败官员,则难上加难。

    从剧中大风厂拆迁来看,这起涉及严重侵害众多员工利益的大事,“达康书记”也是一直被贪官丁义珍蒙在鼓里,直到出大事才弄明白来龙去脉。难道在此之前,大风厂员工没有通过信访、举报等正常途径向上面反映过情况吗?肯定不是。还有剧中京州市光明区信访局那排“蹲式窗口”,群众的反映肯定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可“达康书记”却是从家中保姆处才得知自己辖区居然有如此“坑人”的信访窗口。

    不能不说,这两起涉及百姓利益事件的最后解决,走的全都不是正常渠道。大风厂事件是在酿成30多人烧伤的惨剧后引爆网络并惊动高层以后才逐步解决的;而光明区信访局的“蹲式窗口”,更是在省委书记沙瑞金亲自前往,与“达康书记”一道通过处理“无私无畏”的“不为”干部孙连城后才最终解决的。要是“达康书记”家里的保姆不讲,沙书记的秘书不说,到那里上访的百姓还要蹲到什么时候,还得另说。

    本来,众多下情上达的言路但凡有一条能够畅通无阻,《人民的名义》中许多恶性和负面事件都可以化解在萌芽状态。对于大风厂和“蹲式窗口”事件,还有那些从中作梗的“懒猪”“蛀虫”“毒瘤”,如果那些“高高在上”的部门和领导能够及时听到民声、了解民意,就不会像后来那么被动,等恶势力“坐大”、事情几乎不可收拾之后,才出手花力气去缠斗、清理。

    说到这里,是不是应验了现实中老百姓常说的那句话:许多事情、不少问题,只有搞大或者“通天”,最好是引起高层“震怒”,才有望快速解决,否则往往遥遥无期。这部电视剧之所以持续热播,正是戳中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痛点,而老百姓言路不畅,就是其中的最痛之一。而在现实社会中,由于老百姓的言路被阻滞、呼声被屏蔽,从而使一些小事情酝酿成大事件、小问题久拖成老大难、小腐败滋生为巨贪窝案的事例,我们见得还少吗?

    还需要指出的是,有时候,百姓的呼声被漠视,也并非全是言路不畅的问题。即便是言路畅通无阻,但在某些唯上、唯权的公职人员听来,出自上层的声音再低那也是如雷贯耳,来自百姓的呼声再高也是人微言轻。你不可能叫醒这种装睡的“公仆”。这,也是《人民的名义》带给我们的又一个现实思考。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