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孩子们在四明山的山村夜观“金蝉脱壳”。 下图: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在白云公园观鸟。 张海华 摄 □张海华 听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先生将于近日来宁波,会和大家聊聊关于博物学的事。作为哲学系的毕业生,更因为也是一个酷爱荒野与博物的人,我得到这个消息,自然非常开心,第一个决定是:把刘华杰的《博物人生》一书重读一遍。 上网一搜,方知此书已经再版。前几年我读的是2012年出版的第一版,而现在已经有了201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于是毫不犹豫又买了新版。与初版相比,新版更漂亮了,增添了很多刘华杰自己拍摄的草木图片,同时,按照作者本人的说法,新版“改正了若干错误,部分内容有修订、补充”。 近几年,古老的博物学有着明显的复兴迹象,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喜欢去野外进行自然观察,所以博物学书籍走向热销也是必然的。正如刘华杰自己所说:“《博物人生》出版后远远超出我个人和出版社的预期,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第二次印刷,也很快售罄。……梁文道先生还在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中介绍了《博物人生》。” 一个专攻“形而上”学问的哲学系教授,为何成了“形而下”的博物学的著名倡导者?刘华杰说他“在东北长白山的山沟里长大,小时候一直保持着与大自然良好的接触”,“家与周围的自然世界没有严格的区分,大自然是家的延伸”。他还说: “博士毕业后,童年时全身心投入大自然的记忆被唤醒……我一直在琢磨科学哲学、科学史如何与博物学深度结合。十多年来,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留意周围的花草;一有空闲,我便上山看植物。如果有一阵子没有上山,就会浑身不自在。一点一点地,我发觉还是在大自然中,我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我当初读到这段话时,真有一种击节叹赏的冲动!因为,这仿佛是刘华杰教授替我说出了一段心里话。我在大学读的专业、毕业后干的工作,原本也与博物学毫无直接关系,但最近十几年痴迷于自然摄影、沉醉于荒野之美,最初也是源于自己童年时的乡土体验与对自然的好奇。 作为一名哲学博士,刘华杰近年来醉心于草木世界,出版了不少植物方面的书。因此,对于博物学,他不仅是一个研究者,更是一位善于格物致知的践行者,同时也是一位善于对大自然进行审美观照的人,他把博物当成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他一直在倡导:“博物,可以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读了刘华杰的书,再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也很想对每一个人说:真的,你也可以是博物学家! 在汉语的语境里,什么什么“家”,似乎都是特别厉害、特别专业的一种人。其实在英语里,naturalist(通常译为“博物学家”)这个词代表的意义并没有那种高不可攀的意思,它既可以指博物方面的专家,也可以指普通博物爱好者。刘华杰在他的另一本著作《博物自在》里也说:“安德森曾说:‘我们人人生而为博物学家。’普通人与博物学大师之间的鸿沟相对而言要小于数理科学界的情况。”在刘华杰看来,不管一个人原来学什么、做什么,只要真正热爱自然,都可以选择“博物”这种贴近大地的、富有诗意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名研究科学哲学的专家,刘华杰把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依据博物学的传统技术”,它“对大自然的破坏极为有限,绝大部分伤害在人地系统中会自然修复”;另一种技术,是指“与工业文明互为推手的、依据现代科学的技术”。刘华杰忧虑地说:“(这种技术)已经进入自主驱动的螺旋式怪圈,几乎每种技术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为了驯服前一种技术,必须发展出下一种新技术,而新技术又带来新的问题,人造的技术最终伤害了人类也破坏了环境。” 是啊,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好多人忙着追逐最新的潮流,就连区区一个手机,也说是“就算卖肾也要买新款”。玩笑是玩笑,但其中的心态值得我们反思。当我们被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拖得头晕目眩时,是不是该想一想:生活是否该慢下来一点?我们是否已经忘了脚下的乡土?身边的自然之美是否更值得关注? 在《博物人生》中,刘华杰特别突出了博物学的“本土性”,即博物学是一种关注乡土的“地方性知识”。一位山里的老农,或许对书本上的生物知识一无所知,但能对他所生活的山野里的众多动植物如数家珍,那么至少对于这块土地而言,这位老农就可以说是一位“博物学家”——哪怕他所了解的“知识”只局限于本乡本土,而并不具有现代科学所标榜的“普适性”。但不可否认,这位老农一定比局外人更加珍视这块土地。 如果说,作为“本乡博物学家”的老农更多的是出于“实用”而关心土地并享受土地带来的好处,而我们普通人如果学着成为一名“naturalist”,又会有什么益处呢?刘华杰是这样回答的: “作为个体,尝试一下博物学,很有好处:欣赏大自然,增长见识,保持快乐,提升自己。修炼博物学有助于‘诗意地生活’,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调整自己的关注点,至少把十分之一的精力锁定在大自然上,用一颗童心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就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是的,博物学不是艰深的学问,人人都可以学,也应该学,因为它事关每个人和大自然之间的最朴素的联系、最深沉的感情。 从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开始吧!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博物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