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宁波宝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5月11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的爱,让对方有收获

知名家庭教育专家陈武民谈“无条件的爱”

陈武民

    5月6日,“如何培养优秀卓越的孩子”父母公益课堂在杭州开讲。主讲人陈武民是中国梦想教育的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曾拜访数百户成功家庭,探寻、总结他们的育儿秘诀,并以此帮助更多家庭收获幸福。课后,针对中国式父母育儿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困惑,陈武民接受了本次采访。

    宁波宝贝:陈老师,听了你的课,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几乎孩子身上所有的问题都能从失败的家庭教育中找到原因?

    陈武民: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其重要性和影响力占57%(另外,学校教育占21%,社会教育占22%),是非常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但我们的父母习惯从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以过来人对社会竞争的理解高标准、严要求地来教育下一代,孩子的天性受到压抑、天赋无处绽放、不能生发自我梦想,甚至进入高期望—严要求—略失望—批评指责—更失望的恶性循环。

    须知,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观念在转变,自己成长过程中深受的痛苦何必再次强加于自己孩子身上?换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激发内在成长动力,你的孩子一定可以变得更优秀。同理,当初如果换一种模式,面前的你也许是一个更卓越的你。

    宁波宝贝:有条件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国父母身上究竟容易存在哪些“错误的爱”?

    陈武民:这是两个问题。有条件的爱,就是孩子表现令父母满意才爱他,比如做家务、成绩好,就又奖励又表扬,反之如果犯点错误或成绩不好呢,就责备、批评、挖苦甚至打骂。这使父母与子女成了一种生意关系,容易使孩子潜意识里产生一种屈辱感,自尊心受伤害,并且使孩子渐渐变得不在乎这份父母的亲情与爱。

    错误的爱,比如溺爱,孩子喜欢吃垃圾食品,也不加引导地无限制供应,结果对身体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比如把孩子当作温室里的花草细心呵护,生怕经受一丁点风雨,结果到了社会上毫无自我生存能力。还有一种,比如0-3岁的孩子,正是沉淀一个人最初的思考方式的关键期,他在专心玩玩具,在进行一些思考,你不断地打扰他,喊他吃饭啦,给他加衣服啦,使他心思浮动,所有读书阶段学习专注力不好的孩子,就是那时候遭到了过多的干扰和破坏。

    宁波宝贝:那么,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就能解决这所有的问题么?它有没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另外一种不好的结果?

    陈武民: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是指父母不仅爱孩子的一切优点,也接纳他的所有缺点。当一个孩子被父母无条件地爱着的时候,他的心理是有安全感的,使他们有自信和勇气面对一切,懂得自尊并尊重他人包括父母。但我没说这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只是说它是成功育儿的一个关键因素和前提条件。因为有对孩子无条件的爱,父母才会愿意投入一切,去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孩子更加茁壮地成长。正如希望庄稼收成好,爱它之外,还得懂得它的生长规律,给它最好的阳光、温度、水和肥料。正确的爱,不是以你自以为的付出为标准,而应以所爱之人的收获为标准。 记者 徐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