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爱红 通讯员 杨晓维) 三个不同时期的水利遗存并列在一起,还有大运河上仅存的人工绞盘遗迹,压赛堰遗址是中国大运河上罕见的遗存。昨天下午,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召开压赛堰考古调查报告专家研讨会,中国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所长谭徐明对压赛堰遗址做了如此评价。 压赛堰遗址位于江北区孔浦街道西管小区以南的倪家堰河与姚江交汇口,距宁波市中心4公里,是一座建在外江与内河之间的重要水利设施。2013年3月,它作为大运河·姚江水利航运设施列入第七批国保单位。 压赛堰在宋代已有记载,其主要作用是拒咸蓄淡保丰收,清中后期至建国以后,因其地位重要,曾多次加固重修。现存堰坝自北向南由五眼碶、过船坝、郭公碶三个单体组成,建筑总占地面积约650平方米。姚江大闸建成后,过船坝的功能消失了,但郭公碶还发挥着水利功能。 2014年6月,大运河申遗成功。但是近百年来,河道淤泥的堆积和人为改造让压赛堰失去了本来的面目。为进一步推进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姚江水利航运设施——压赛堰遗址的保护管理及环境风貌整治工作,从2016年11月开始,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委托洛阳市文物钻探管理办公室联合开展了压赛堰遗址的考古调查。今年3月,压赛堰遗址的考古调查报告出炉,比较全面地对勘探范围内的地层堆积、地下遗存分布、埋藏状况等情况进行了摸底,基本掌握了该区域遗存的分布和保存情况。 在昨天的研讨会上,谭徐明所长对压赛堰遗址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功能给予了高度评价,建议下一步继续对该遗址进行深入考古,并同步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会长沈季民认为这次考古调查具有突破性意义,是我市首次对大运河上的遗存进行点对点的深入研究。他建议我市以考古成果为支撑,打造运河文化名片,将压赛堰遗址建成水利文化水情教育基地,让公众走进身边的历史文化遗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