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5月30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端午的味道

    □王晓晖

    清晨去菜场,看到路边上有推着小三轮卖菖蒲艾叶的,两根菖蒲两束艾叶两块钱。买的人多了,现成捆绑好的不够卖,摊主正手忙脚乱地分发捆扎,于是一条街上都搅和着那种带辛味的特有的清香。

    闻到这样的味道,提醒你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快到了。

    在老家,端午插菖蒲的习俗可不像城里那么盛行,菖蒲艾叶更不会被挂在门上成符或被插在瓶中水培,因为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在水沟山道旁随处可见,这些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家伙极尽“繁衍”,稍长一些就被成捆地斫来晒作引火的柴。反而包粽子至今仍是端午节的一道仪式。城里的菜市场或者超市里多的是粽子,等什么端午节呢?各种口味各种包装的,你想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都有,而在乡间,这个比较不好办到,所以端午节临近时乡里人家差不多每家每户都会包粽子。

    包粽子的壳来自山间竹林,家里的老人叫做“箬(nie)壳”。江南多修竹,箬壳其实就是笋衣,除了包粽子,旧时箬壳还可用来制箬帽、做雨披。清明后立夏前,竹笋飞快地拔节,褪下笋衣在竹林里,短绌的宽大,修长的稍显狭窄。在竹林里绕上一圈,不多时就能捡上大大的一捆。不过,去竹林里捡竹箬也得挑准时间,去早了,箬还没有褪下,还裹在高高的竹子上让你看得见够不着;去得晚了,在江南多雨的季节,几场雨过后,掉落的竹箬就变黑变脆了,少了纯正的颜色和韧劲,那样是不再适合做粽子的壳的。

    在宁波这边,喜欢选毛竹箬壳来包粽子,毛竹的笋衣比较厚实、宽大,里层光滑不易粘黏,外层是毛茸茸有斑纹的棕褐色,包的粽子呈棱角分明的四面锥体,不像淡竹箬或者苇叶包的粽子,个头小巧玲珑。以前奶奶喜欢毛竹箬壳包的粽子,因为这样的粽子,送人才显得豪放大气,拿得出手。

    粽子既有了耐看而实用的外衣,里面的内容当然才是根本。毛竹箬里灌的米是淡淡的黄色,那是经食用碱水浸泡的糯米。这样,煮熟的粽子色泽金黄,诱人食欲。小时候不明就里,以为是褐色的箬叶把米渲染成了这样的颜色,其实是个大大的错误。

    看大人们熟练地包着粽子,你不要以为这是很简单的活,其实操作起来却不那么容易。把洗净泡软的箬壳挼平,卷成尖底的桶状,在里面灌米,一边还要用筷子轻插使之密实,既要紧密结实又要不散包、漏包,这是裹粽子的关键。宁波最常见的碱水糯米粽一般不在里面掺杂馅料,不让咸鲜甜腻扰乱味蕾,口感清爽香糯,极具本味。韧结结、经得住咀嚼,是碱水粽的“吃点”。肉质松散的粽子吃起来自然索然乏味,民间高手包的粽子结实到甚至让筷子折腰,并非虚妄。

    小时候,看奶奶包粽子,撕开破裂的不能做粽壳的箬作绑绳,只见她用门牙咬住绑绳的一端,一手捉住粽子一手拉住箬绳上下左右一转绕,不必假于人手,粽子就妥妥地裹好了。母亲和婶婶们自然效仿,婆媳几个边学边做边说笑,几十斤米不多时辰就都装进了箬壳里。

    灶洞里早已生火,等着粽子下锅。大火快速使水沸腾使劲催熟,小火焖煮使糯米粒仿佛被融化了一般,直至胶结成一个整体,再用余火焐上一夜,连整个屋子也充满了粽子的香气,这就是端午的味道!

    解开还冒着热气的粽子,黏着盘子里的白糖或红糖,再用宁波话搭配上一首极具地方特色的绕口令,似乎这样的端午节才算完美:“一只粽子四只角,解缚脱壳,抲筷割角,白糖一沰,直哒咽落;两只粽子八只角,解缚脱壳,抲筷割角,白糖一沰,直哒咽落;三只粽子十二只角……”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