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纪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6月06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外勤到大学生

    □徐志明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鄞县鄞江公社鄞二大队胶木五金厂跑外勤(供销)。我是个知青,虽然从名校上海市大同中学毕业,但是68届初中学历,而且已经结婚生子,在队办企业跑外勤混得也不错,拿着挂靠全大队第二位的工分,每月有50元外勤补贴,算起来年收入近千元左右。所以,对考大学只是心泛微波而已。

    1978年4月,我到上海出差,顺便看望一个在上海养病的插兄,居然破天荒见他在看书,十分诧异:此君平时除了香烟老酒,从来不翻书本——其实我们知青都差不多,而且看的是中学历史书。此君笑道:准备花5角报名费,去看看考大学的试卷。当时,我嘴上没说啥,心里却耻笑他这个68届初中生“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得美!

    从插兄家出来路过新华书店,我竟鬼差神使花5分钱买了一本《高考复习大纲》。回来迫不及待看起了《大纲》,觉得《大纲》里许多内容,我这个68届初中生并不陌生,于是产生了一个念头:要不,我也花5角钱去“看看考大学试卷”?

    那天下午,我与刘厂长去城隍庙湖心亭茶馆喝茶,我坦陈了想考大学的想法。刘厂长没有阻止我考大学,他说:“好啊,考大学好啊!大学报名没几天了,你得赶紧报名。”

    因为有业务要在上海谈,我暂时不能回宁波,于是就在湖心亭茶馆铺开信纸,写信给妻子,让她先给我报名。妻子收到信很是意外:咋心血来潮突然要考大学?她与当老师的表哥商量,表哥说:68届初中学历,考是估计难考上的,不过复习复习,学点东西也好。

    从上海回到村里,我要考大学的事都传开了。老实说,那时大家并不看好我,觉得我这个跑外勤的,喝酒吹牛还行,考大学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我却不服气。记得那时宁波电台中午有档高考复习节目,我家有台春风牌电子管收音机,我每天中午和两名应届考生聚在一起,认真听电台里老师讲复习课。电台复习课主要是历史地理。说来也怪,那时觉得自己记性尤其好,书本上那些地名呀年月啥的,只要看上几遍,就可以记住大概。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我复习真够用功的。近三个月复习时间,我每天抽掉两盒“飞马”烟,每日复习时间长达十七八小时以上,连喜欢的老酒都不喝了。有时候夜里实在太困,就到村边溪水里浸一下身子,这样可以清醒个把小时。

    终于挨到考试日子,坐在久违的低矮的课桌前等开考铃声时,我心跳得厉害,毕竟离开课堂已经十年多了。但我很快就镇定下来,因为翻开试卷,我觉得那些题目不难,我都能做出来。三天时间五门考试,我自我感觉考得很顺,除了语文和数学,其余三门我都是提前交卷的,尤其是考地理,半小时铃声刚过,我就交卷出来了,等我回家走了一趟回到考场,考试还没有结束。

    正式消息来了,我果然上了分数线。不过我还是觉得非常遗憾:自认为至少“及格分数”的数学,只考了32分,其余四门成绩还好,史地都是80多分,绝对属于高分;语文政治60多分,也及格了。最后拿到的是浙师院录取通知。

    那天,一群亲朋送我到鄞江汽车站上车,送行的人群里,有我才半周岁的儿子。到金华浙师院报到时,已经傍晚了。下车进师院大门,路过大池塘时,我把打火机和香烟扔进了池塘——我决定戒烟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