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6月07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教育公平的期许令人怀恋高考

    胡晓新

    今年高考适逢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的节点,民间、媒体对于高考的议论,也比往年热闹了许多。除了回顾高考40年对于个人和家国命运的逆转,有关高考的常规性报道也引起了更多的关注。比如光从校名就很容易让人直观地联想到“高考工厂”的安徽毛坦厂中学万人雨中送考的震撼场面,就博得数以千万计的转发和评论,远胜于往年。但我想,之所以有如此众多的男女老少怀恋并关注高考,除了大量众所周知的原因,对于教育公平公正的期许,恐怕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谁都清楚,高考录取率从40年前的不到10%,跃升到如今的90%左右,“大学生”无论是作为称谓还是身份,其含金量也早已大打折扣;所谓的高考竞争,也早已从“考上”与“没考上”之争,嬗变为考不考得上名校的拼搏;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考制度也日渐显示出自身的局限与弊端,不时受到质疑。但谁也不能否认,到目前为止,高考制度或许仍然堪称国内最公平公正的制度,没有之一。

    这种公平公正,主要体现在不必依靠家庭背景和财富,也不必谙熟并践行各种潜规则,而在很大程度上有望凭个人努力改变命运。这对于主观能动性、个人潜能和社会活力的激发功能,并不亚于当年包产到户对于农村生产力的巨大迸发作用。

    但时代发展到今天,这种公平公正的基础与氛围,似乎比当年消解了许多,越来越面临挑战。拿高考试卷来说,40年前,全国统一命题、考生统一试卷基本不成问题,那时候,各地包括教育资源在内的社会经济资源,根本不像今天那样差别巨大;而现在,面对不同地区的明显分化,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简直是天方夜谭。眼下,别说城乡之间,就是同一地方、同一城市,教育资源的分布从小学到中学就已经极不均衡,高考制度本身再公平公正,一些弱势群体很可能已“无福消受”。看看近年来见诸报端的北大、清华等名校寒门学子、农村学生的比例,大概也能明白怎么回事了。

    今天,我们怀恋高考、期许公平,并不是说要让教育回归过去那种“清一色”(实际上也回不去了),而是要面对现状,通过一些切实有效的改革创新,尽可能让更多的孩子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尽可能往教育公平的方向努力,而不是继续扩大这种不公平。比如,许多地方喊了多年的均衡教育资源,别再雷声大雨点小,至少别让那些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父母为孩子上所谓的“名小学”“名初中”而漏夜排队或托关系走后门,惶惶不可终日。

    教育公平是民众的期盼,而别让孩子成为教育不公的牺牲品,想方设法均衡教育资源,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更应该是教育部门亟需努力的方向。而这,也是怀恋高考40周年带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启迪之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