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波 初夏时节,山区的清晨还是凉意阵阵,太阳一出来,气温就噌噌地往上升。 早上七点,我去樟溪河里捡青蛳。根据以往的经验,捡青蛳最好的时间段应该是傍晚,樟村有这样一句俗话:日头落山,青蛳摆摊。意思是黄昏时分,青蛳都爬到了石头上面或者侧面,捡起来很方便。但现在情况有点不同,近中午时,皎口水库开闸放水,水大而急,捡不到青蛳,只有上午九点之前可以,我还真不知道早晨青蛳都长在什么地方。 母亲说,河水有点冷,赤脚蹚进去吃不消的。她找来父亲的高筒雨靴叫我穿上,鞋大脚小,走在巷弄里吭哧吭哧响,像是鬼子进村。樟溪河边已经有很多女人在洗衣服了,说笑声棒槌声老远就听得见,她们的洗衣桶边放着一只只小塑料篮,准备洗好衣服顺便捡点青蛳回家。捡青蛳是我小时候的课外活动之一,那时没有太多的家庭作业,放学后,三五个同学相约着去捡青蛳,回家烧成汤,下饭就有了。青蛳肉碧绿碧绿的,略微有点苦,汤水也是绿的,夏日里喝一碗,很是爽口。过去,樟村的簟匠师傅打出来的大大小小的篮子中,最小的一号叫青蛳篮,很细巧,专用于捡青蛳。我上小学、中学时,老师布置写记事作文,因为找不到其他好题材,于是就翻来覆去地写捡青蛳,开头都是这样:放学后,我拎着青蛳篮到樟溪河里去捡青蛳……估计小伙伴们也是这么写的吧。 我蹚着浅浅的水,趔趔趄趄走到河中央,低头一看,水底石头上没有青蛳,再仔细看,沙石中间有一黑色的颗粒,外壳长了一层墨绿的水藻,凭直觉那就是青蛳了,捡起来一看,果然就是。沙泥里的青蛳不仅找起来费劲,捏不牢的话还要被水冲走,真是粒粒皆辛苦。怪不得五一节期间,市场价飙到了四十元一斤。很多在外工作的樟村人节假日回乡,餐桌上少不了一碗青蛳汤,吃的时候,先把青蛳捞出来,耐心地用牙签一粒一粒挑出肉来吃,像是细嚼童年往事,然后将汤水连同美好的回忆咕咚咕咚喝下,整个过程还蛮有仪式感的。 有村民招呼我说,水深的地方青蛳大。深水区其实也不深,刚好齐膝,没过高筒雨靴,在那里捡青蛳的人裤脚都湿透了,但她们说不冷,还说这两天天气好,衣服雨靴回家一晒就干了。于是我也豁出去了,一脚踩过去,雨靴里顿时灌满了水,感觉有点冷,但还是受得了。一村民告诉我说,昨天晚上八九点钟,有人拿手电筒照着捡青蛳,收获很多,今天早晨还拿到菜场上去卖。由此推算,天暗下来以后,水库就关闸了,青蛳们也都爬到了石头上来“摆摊”了。不过我眼睛比较近视,夜间作业还是算了吧。 深水里的青蛳相对较多,颗粒也大,只是弯腰捡拾时间长了,膝盖有点酸痛。大概捡了一个半小时,我收获了半筲箕青蛳,毛估估有两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