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6月1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友爱满满邻里情

    □兰波

    尽管对玛瑙路上的住所千般不舍,我和同事还是在秋季开学之际搬迁到了城西。我们搬入的这幢大楼是幢五层楼建筑,上上下下有几十间屋。房间虽多,却住得满满当当的。

    分给我家的是301室,紧靠大楼右侧的楼梯。我们的邻居都是兄弟学校的老师,每家都是25平方的一大间。我们又如之前一样,将这屋子隔成了两间。烧饭嘛,仍旧是在走廊上。用水如厕的地方都是公共的。

    当时的条件虽然有些不尽如人意,但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就像是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每当烧饭时光,水房里热闹非常。大家边淘米洗菜边聊着天,有时事做完了,话还未聊尽兴呢。我们这个“大家庭”里的成员来自天南地北,隔壁的吴老师和苏老师是无锡人,从她送我们的汤团中,让我充分体会到了无锡人喜爱甜食的天性——那汤团里的肉馅竟都是甜的。袁老师和孙老师两家子是余姚人,每当梅雨时节杨梅上市时,我们同层楼的邻居也都跟着有了口福。余姚杨梅有名啊,甜里透酸,酸里又泛着甜,轻咬一下便汁液满口,真是美味又营养!而我呢,北方人会包饺子会烙饼,邻居们自然也都品尝过我的面食手艺。

    阿琦,袁老师的小女儿,是个文静懂事又好学的女孩。当时她在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中,成绩很不错。也不知何时起,我们俩成了忘年交,她常在课业结束后,来我们家坐坐。在我儿子的面前,她很有做姐姐的样儿,也常常自告奋勇帮弟弟预习功课。我笑称她有做老师的潜质,果然,她师大毕业后成了一名初中数学老师。

    前段时间,我们家新买了一台洗衣机,我和先生还忆起了当年我们刚搬到城西时,也买了一台新洗衣机。那时,可没有送货上门这一说。洗衣机买来后,我先生便就近雇了辆三轮车运了回来。当他和三轮车夫在楼门外将洗衣机从车上抬下时,恰好被正在二楼走廊上烧饭的张老师看见了。他便立马奔下了楼,与我先生一道将这洗衣机抬上了三楼,并送进我们屋里。这件事,也许张老师自己早已忘记,但是每当我和先生说起时心里仍是满满的感动与谢意!

    也忘不了1995年的暑假里,武汉的姐姐和姐夫到宁波来小住,那时没电话,姐姐哪天到并不确切。他们到的那天正赶上我先生没在家,我呢,不巧那两天中了暑,没去菜场买菜。

    住在一楼的一位同事听说我姐姐来了,我又没去买菜,便将她家荤荤素素的小菜给我拿来了好多,并帮我连洗带烧,直到将一盘盘让人有食欲的小菜搬到我们的餐桌上,她才告辞回家。

    说起同事烧小菜,又让我想起了袁老师烧的菜。她烧的菜,那可真是好吃好看又有营养,真正是“色香味俱全”,也不知她是如何练就的这个本事,无论什么不起眼的菜,到她的手里都能给你做出一道道养眼诱人的小菜。每一道菜都像是一盘艺术品,让人不忍下箸。

    也是受了她的影响,后来我对烧菜也有了兴趣,如今我烧出的菜也常会受到家人的赞美。

    当时邻居们常私下里议论,学校要是能把这房子改成成套房,分配给我们该多好!可这在当时无异于是痴人说梦,说说而已。那时大家的愿望,就是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几十平方米成套房的家,那样就心满意足矣。

    可是,连做梦也没想到,几年后我和我的邻居们便都实现了当年的这一愿望,相继搬进了教育系统分配的新房。1996年春,我先生的单位分配给我们一套六十几平方米的房子,装修完毕后,当年国庆的前夕我们便又再次搬家了。

    这次的搬家与之前不同,这次意味着我们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