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读书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6月18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灵的幽微,生命的体验

百家荐书

    ——读朱良志《生命清供》□路来森

    一本书,能够一版再版,这,本身就足以证明该书的阅读价值之所在。朱良志先生的《生命清供》,就是这样一本书。

    新近,中华书局对此书进行了再版。在后记中,作者写道:“(再版)基本保持了原书的面貌,纠正了本书初版中的错误,充实了一些内容,改写了部分章节,增加了引用文献的出处,并更换了全书一半以上的图片(这对这本由图说文的小书来说尤为重要)。”  可见,再版的《生命清供》,纠误、补充的内容,还是很多的;较之以前版本,变得更为完备,更为完美了。

    从内容上来说,《生命清供》一书,可以说是一本谈“中国国画”的书,但又不是简单地对中国国画形式和技巧的鉴赏,他是深入到形式和技巧的背后,探索那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正如作者在引子中所言:“这本有关中国传统绘画的小书,不是对中国国画的专门性研究著作,也不是有关传统绘画的鉴赏,而是想透过中国画的外在形式,走到绘画的背后,去揣摩那里所深藏的画家心灵的隐微,那些曾经感动过画家的幽深生命体验,发现中国画家的内在人文关怀。”

    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探索国画背后的世界。

    作者在全书中,选择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十五个母题,如秋江待渡、暮鸦宾鸿、山静日长、云烟缥缈,等等,一一进行阐述。

    这十五个母题,是中国国画的传统画题,也是经典画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画家,都曾经画过。为什么中国画家,热衷于这些绘画母题?这正是作者要探讨的关键所在。

    为此,作者在对每一个母题的考察中,始终把画、人、史、诗四者结合在一起,在一个广阔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画,是分析的基点,每一个母题下,作者首先展示画作(不同画家同一主题下的画作);然后,析画写人,通过分析画作来透视画家的绘画技巧、风格特点,乃至于性格特点、生命状态等。史,是指特定的历史背景,每一位画家都必然要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而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画家在此种历史背景下所处的生命状态和历史地位,就成为影响画家画作风格的重要因素。诗,是指画家自己的绘画题诗,或者同时代人的评价之诗,这主要是起一种佐证的作用,以诗证画,通过诗歌,来印证画家绘画的意义之所在。其最终目的,则是揭示画家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其哲学观,或者如作者所言“发现中国画家的内在人文关怀”。

    我们不妨以“秋月正孤”为例,来看一下作者的分析。

    “秋月正孤”,冷月孤圆,高悬天空,这一母体所表现的,恰是中国传统国画中“孤危”的主题。为此,作者展示了八大山人的几幅《孤鸟图》和一幅《秋花危石图》。为什么要选择八大山人呢?那是因为,八大山人作为明末遗民,处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他与清朝采取的是不合作态度,因而他的画作中,蕴含着一种“孤危的意识,孤独的精神,孤往的情怀”;而这样一些东西,也正好体现了画家孤傲、狷介、临危而不惊、不惧的性格特点。为了更好地诠释“孤危”这个主题,作者又找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苏轼的《卜算子·黄州》、柳宗元的千古绝唱《江雪》三首从不同角度阐释“孤独”的诗词,来作进一步的印证和说明。最后的结论是:这种“孤危”,实际上是中国文人“独坐大雄峰”的一种孤傲精神,是一种特立独行、傲视一切的“大孤独”。

    作者对母题的阐述,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逐层加深”。例如“山静日长”,作者先通过画作的展示,分析画面给人的那种“静寂渊默”的感受,然后,由此进入到画家的“宁静的心灵”,再进入到一种形而上的“永恒的宇宙精神”。如此,就把一种绘画现象,提高到了哲学的高度。

    作为一本谈论绘画的书,我们不能不提到作者的表达语言,简洁、典雅、风韵传神,能将寻常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画意,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并且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可见作者学养的丰厚,以及治学态度的严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