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赶慢赶的,我和一帮摄影朋友终于在农历三月十五日,抵达黔东南州的台江县。这天是姊妹节,苗族一个古老又浪漫的情人节,沿袭至今,当地政府将它策划成了展示苗族歌舞和服饰艺术的旅游盛会。我们站在县城的街头,满眼皆是纯朴而俊俏的苗家姑娘,端着手中的相机竟不知拍谁最好了。她们都身穿精致多彩的苗族服装,披挂着雍容华贵的苗族银饰,有的载歌载舞,有的送人五彩饭团,有的给人拍照合影……整个县城一片欢乐而热闹的景象。 在台江县闹腾了一天后,我们前往郎德上寨。这个有着百户人家的苗寨,是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景区之一,有着“芦笙之乡”、“中国民间歌舞艺术之乡”等美称,整片古老的吊脚楼已被国家划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近村寨,远望过去,四面群山环抱,山头雾气缭绕,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流过寨前,显得十分的宁静安谧。然而跳下车子,想进寨却犯难了,按照苗家礼俗得喝“拦路酒”。从寨脚的路边开始,就有两位苗家女子拎着酒壶、端着土碗,笑吟吟地看着我们。我一开始还不甚明白,径直走在最前面,身后的几位同伴起哄道:这是我们的领队,酒量很好的,可以代表我们!话音未落,前面已有一只酒碗放到了我的嘴边,那位苗家妇女还朗声说道:“欢迎来到郎德,请喝下两碗福寿双全酒!”我一看这土碗还是蛮浅的,自恃酒量也有点,两碗就两碗,不管滋味好坏,“咕噜咕噜”喝下了两碗米酒,一抹嘴,还颇显得有点英雄豪气。 可有了这么个开头,后面的几乎难以收场了。相隔十几步,又有两个苗家妇女非要我喝下两碗,结果走到寨门前,尽管我好说歹说,百般推辞,还是被灌下了七八碗酒。寨门前立着几位身穿节日盛装的姑娘,其中一个举起一个大牛角说:“帅哥喝酒这样爽快,请再喝这点酒!”我摸摸已经发烫的面孔道:“再喝就要醉倒在你们寨门口了!”她们嘻嘻哈哈地笑道:“怎么会呢,不喝是进不了我们的寨子的呵!”一边拉着我,将牛角中的酒往我嘴里倒,拗不过她们,一张嘴牛角里的酒全灌进肚子,量比两碗还多。这下真有点醉意上头了,我使劲挣脱她们,脚步有些踉跄,随着人流走向寨子中心的铜鼓、芦笙场,一屁股坐进边上的椅子。场上一排身着黑衣的老人“呜呜”地吹起芦笙,一群穿着鲜艳长裙的苗族女子随之跳起节奏明快而活泼的舞蹈。我的酒气渐渐涌了上来,神思变得迷离而飘忽,醉眼朦胧地看着面前舞蹈的人群,似乎摇荡着一片虚幻而缥缈的精灵……事后,一位同伴告诉我:幸亏那天的“拦路酒”只设了六道,寨门口的姑娘也没硬让你喝下三个牛角的酒,否则你真的会醉得不省人事了。他还告诉我,按苗家的礼节,你不想喝,只要弯腰用嘴唇轻碰酒碗,说声谢谢就可以了。苗族人很好客,但其实不会强人所难的。 不过我们到了西江千户苗寨,倒没了喝“拦路酒”的礼遇。整个村寨号称“中国最大的苗寨”,背倚雷公坪,前临白水河,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由十二个自然寨组成的吊脚楼,从两个山岭上层层叠叠地向山顶蔓延,场面蔚为壮观。走进寨子,静悄悄的几无人声,木质斑驳已露原色,墙根长满青苔的吊脚楼,走上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仿佛摇摇欲坠,让人不得不放轻脚步。一般的吊脚楼分三层三间五柱,第一层关养家禽牲畜,存放生产工具;第二层住人,有客厅、厨房、寝室等房间;第三层储存粮食、饲料等食物与生活资料。第二层的客厅外廊设有靠背长凳,配以曲形栏杆,既可观景又能乘凉,因这里多为家中姑娘挑花刺绣的地方,故有“美人靠”之称。雕着花鸟图案的窗棂下大多挂有一串串黄灿灿的玉米棒。楼房之间多由鹅卵石和小青石铺砌的小道相连接。漫步在弯弯曲曲的小道上,唯见几只母鸡慢悠悠地踱着步,或一条慵懒的狗横卧道中。 我们所住的客栈,就在西江苗寨对面的山坡上,整个村寨一览无余。天色慢慢暗下来,眺望过去,满寨灯光闪闪烁烁,如同一大片繁星撒落在山间。夜里闲来无事,我与一位酒量也不错的同伴坐在餐厅低矮的长条桌边,起先只是想品尝一下主人特意推荐的苞谷酒,不料喝了两三杯,觉得口感还不错,于是又叫了一壶。两人边喝边聊,渐渐地喝得兴致上来,一发而不可收,结果不知喝了多少壶,也不知喝到何时,只是混混沌沌地能付完账摸回自己的房间,倒在床上就呼呼大睡过去,一夜无梦。隔天早上有点茫茫然地起来,听到好几位同伴都在抱怨:房间的隔音实在太差了,隔壁和走廊上的一点声响都能听见,整夜被吵得睡不着。我倒是暗自庆幸起来:幸得一时兴起,自己把自己给醉翻了,一觉睡到大天亮,而且这酒也挺纯的,醒来一点也没感到口干舌燥。 贵州是个酒香浓郁之地,除赫赫有名的茅台外,还有董酒、习酒、青酒、匀酒等品牌酒,但我们在黔东南,从凯里到从江一路走下来,喝的都是当地百姓自酿的米酒和苞谷酒,酒味不是很冲,酒劲还是挺大的。贵州人如此好酒,既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又有得天独厚的酿酒条件。当饮酒习惯代代相传,自然也形成了绚丽多彩的酒文化。有学者说:“酒,是贵州一种不可或缺的饮食文化,但更是他们在漫长岁月中发酵提炼的一种璀璨文化。”我想,有一定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