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读书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6月26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纸堆里的智慧

——读《穿越历史聊经济》

    □冷 枫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为我们提供很多经验和教训。然而当下多数人读史,用的还是惯常的文科思维。在这种思维下,我们很容易忽视那些蕴藏其中的经济规律。《穿越历史读经济》看上去是一本平淡无奇的历史读物,但骨子里却是一部难能可贵的经济学著作。从周赧王到隋炀帝,朝代更迭,几度兴亡,种种兴衰荣辱的背后存在着很多历史人物的经济学智慧——这份智慧在那个讲究重用文学之士做朝廷股肱的时代里,往往被视而不见。

    《穿越历史读经济》一书起笔于周赧王时期。周赧王即东周末代皇帝姬延,他曾为了攻秦而向诸侯国借钱攒军费。由此,最早的国家借贷出现。现代人都知道,公司如果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形,会进入破产程序,通过变卖资产偿还债权人的损失。但国家是主权实体,没有被清算的危险,损失的只是无形资产——信用。不过钱是借来了,仗却没打成。后来除了用自己的遭遇为后世发明“债台高筑”这个成语外,便只剩下身死国灭。

    该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原则。这些原则若放在一本大部头的经济学专著中,我们读来,可能会兴味索然,但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行诠释,就易于理解了。汉文帝曾抛出过一个相当大胆的经济政策:放开铸币权,即同意私人铸造货币。这一财政措施和后世经济学大家哈耶克博士一直强调的“货币发行私有化”主张不谋而合。但汉文帝手下的大臣贾谊坚决反对私铸货币。贾谊的观点则和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提出的“一般均衡”原理相契合。鉴于真正对资源分配和社会起作用的是物质的相对稀缺性,所以根据贵金属有限的现实,铸币时很可能会被掺入杂质。然后百姓也会自然而然地将好币藏起来,使用劣币,从而造成劣币充斥市场。然而奇怪的是,汉文帝时期并没有出现十六世纪英格兰铸币局局长格雷欣所说的“劣币驱逐好币”现象。细究原因,是当时货币铸造存在双寡头竞争。汉文帝把铸币权给了吴王刘濞和宠臣邓通,谁铸的币不好,人们便会自发地使用另一方货币,这样,双方形成了制衡。这就好比现在金融世界中存在不止一种国际货币,除美元外还有其它数种,美元便不敢肆无忌惮地贬值。

    帝王统治之道中有一条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可民心最趋向的是什么?过日子。日子和朝廷的各项政策有关,联系最为紧密的是经济政策及会影响百姓经济状况的军事、政治举措。汉武帝作为一代雄主,他出台的五铢钱、盐铁专营、均输平准等经济政策对后世影响极大。但此人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这种“折腾”本来是暗合凯恩斯主义的,应该是能搞活经济的,然而现实却不然。凯恩斯打过一个比方:让政府雇人在街上挖坑,然后雇另一批人去填坑。如此失业者有了工资,可以消费;企业家也能盘活企业,萧条现象便得到改观。汉武帝的失策在于他一直是为了打仗而打仗。打败匈奴后,没有和他们开展贸易往来。与之相反的是英国,习惯于在征服一个地方后,要求对方开放口岸,相互通商,这样自己就可以商养战、以战促商了。

    在历史当中,很多军事谋略若用经济学的角度去考察,就会变得更加明晰。博弈论中的“智猪博弈”就曾被三国时的诸葛亮娴熟运用。“智猪博弈”说的是有一大一小两只猪关在笼子里。在笼子一边是饲料,另一边是按钮,按下按钮会有十份饲料掉下来。经过各种可能性的分析,最后的结论是:大猪的最优策略是去按按钮,小猪可按可不按。在孙刘联盟中,孙权的地位相当于大猪,刘备是小猪。刘备本来就没有根据地,赤壁这一仗可打可不打。倘若不打,孙权只能投降,刘备却还能去依附刘璋、张鲁等人。这个利害关系挑明之后,孙权作为“智猪”,自然就同意联盟了。

    一般来说,关于历朝历代兴亡得失的解读总是离不开政治、军事等方面,《穿越历史聊经济》选择了另外一个点,从经济利益方面去看帝王将相的种种尔虞我诈和经略权变;但有趣的是,这些中国古代的“经济运作”的事例,用当代经济理论来解读一番,居然也是“有理有据”。

    ( 《穿越历史聊经济》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