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钦 昨前两天,胡庆余堂传人、“青春宝”创始人、宁波慈城籍人士冯根生离世的消息传出后,宁波人在缅怀这位德高望重的“一代药王”的同时,也关注到了宁波与中医药文化的深厚渊源。而从本月1日起,随着《中医药法》施行,重振宁波中医药文化雄风也成为许多宁波人的心愿。 宁波与中医药文化非常有缘。根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果实和袍粉分析表明,7000年前先民们已知用龟鳖补气,用茶叶、芡实、鹿角、杨梅等养生,为我们揭示了适合江南水乡环境的植物、动物等资源与人类健康的秘密;宁波出产的浙贝母、铁皮石斛等中药材品质优良;药行街曾经是海内外各种珍奇药材集散市场;家喻户晓的北京“同仁堂”由宁波慈城籍乐氏家族创办;董氏儿科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当宁波籍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后,霎时轰动了世界…… 从百余年前的甬上名医荟萃,到宁波率先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浙江省地市级成立了首个中医药管理局,董氏儿科、范氏内科、宋氏妇科、陆氏伤科、劳氏伤科等祖传中医在全国有很高知名度。可以说,甬派中医文化和中药材,如同宁波菜系,一旦发掘弘扬,必会辉煌。 但应该看到,宁波中医药事业发展也面临一些不足与瓶颈。比如,近年来扩容医疗服务能力、布局规划中,中医地位并未凸显;基层服务能力、发展规模和水平,还不能满足市民需求。而《中医药法》彰显了中医药特色,培本固元,鼓励创新,鼓励“基层中医化,中医工作基层化”。 令人欣慰的是,我市已在加快推进中医药临床优势培育,二级以上中医院均设立“治未病”中心,开展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的“六进”活动。鄞州区五乡镇1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患者提供针灸、拔罐、刮痧、艾灸等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简、便、验、廉”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挖掘民间诊疗技术,梳理历代中医药名家理论,推进了宁波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董氏儿科,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师徒遍及全国,医术名蜚海内外。宁波市中医院副院长董幼祺教授,早年跟随爷爷、“当代中医儿科泰斗”董廷瑶教授学医,成了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目前,董氏儿科已在宁波和上海成立了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名国家级名中医,出版专著15部。 与此同时,挖掘好宁波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让藏在古籍、散在民间、融在生活、用在临床上的中医药养生理念和方法鲜活起来,同时汇聚八方资源,可重振雄风,让宁波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