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华 暑假到了,想给孩子们推荐一本书,那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大家叶嘉莹编著的《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既然是“讲诵版”,则此书不仅有讲解,而且还注重吟诵,因此具有声律启蒙的意义。而作为一名自然爱好者,细读叶嘉莹挑选的这些诗词,我还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博物气息。所以,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兼具文学之美、韵律之美与自然之美的书——或许,这也是很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特质吧。 叶嘉莹现年93岁,从事古典诗词教学工作七十载,著作等身,在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而她说:“这并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我读过叶嘉莹的多部著作,发现“感发生命”、“兴发感动”等类似表述出现概率极高,窃以为它们代表了叶嘉莹的中国古典诗词审美观的“关键词”。 《给孩子的古诗词》共收录自《诗经》到清代诗人的作品共218首,“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因此这些作品大都语言浅近、清新如画,当然也有一些诗词的风格属于沉郁悲痛的,但也形象鲜明,容易被孩子所理解。 打开这本书,你会发现,所选的大部分诗词都有跟自然有关的字眼,涉及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比比皆是。此书所选的第一首诗,就是《诗经》中著名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一唱三叹,皆以蒹葭(芦苇)、白露起兴,引出深切的情思。 大家都知道,《诗经》里有“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叶嘉莹说:兴,就是见物起兴,就是一种感发,你看到一个东西,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动,是“由物及心”的过程。这种“见物起兴”的创作方式与大自然有着先天的密切关系,对中国历代诗人影响极深。 《给孩子的古诗词》所选作品,几乎处处印证了上述观点。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20字的短诗纯为对身边的自然的白描:江山、春风、花草、泥沙、燕子、鸳鸯,仅穿插了“丽、香、融、暖、飞、睡”等形容词或动词,就觉得活色生香,有如春风拂面而来。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依旧是白描,后两句是抒情。 再看唐代诗人刘方平的《夜月》:“夜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两句,是说深邃、无垠的星空;后两句,则具体而微,由第一声透过窗纱的虫鸣,感知到春天来了。此中诗意与情怀,大家都能体认。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唐·司空曙《江村即事》)在这首诗里,人与自然浑然融为一体,不仅是在环境方面,更体现在心灵的自在、闲适。 当然,也有不少比较沉重的诗。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杨花,即柳絮;子规,即杜鹃,这种鸟的鸣声似“不如归去”,凄切动人。这首诗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具有暮春特征的事物,烘托出悲伤的气氛。 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首名作是晚年的杜甫在旅途中所作,诗人在夜晚独处于辽阔的荒野,纵然飘泊无依如“天地一沙鸥”,但千年之后,诗人的欲济世而不得的孤独感依旧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杜甫的伟大心灵,也来自于大自然。我相信,孩子们读这首诗,就算不能充分体味到杜甫的沉郁,也一定能为之感动。 为了适合孩子的情趣,叶嘉莹在书中选了不少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儿童诗。如《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些诗虽无深意,但饶有滋味,关注着身边细微的美好,拨动着每个人留恋童年的心弦。 杨万里曾自述作诗之经验:“诗人元自懒,物色故相撩。”叶嘉莹说:“杨万里的特点是很善于捕捉眼前的景物。……诗人本不想作诗,可是山光水色,引诱着他作诗,景色撩动了他的诗情。” 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也写过不少关于大自然的富有情趣的作品。如著名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他还曾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博山寺作》)叶嘉莹评价:“辛弃疾不光有武功、战略和雄心壮志,同时他也非常有诗意、有情趣,对于宇宙万物都有所关怀。” 因此,叶嘉莹说:“凡是诗人,都应该对大自然有一种关爱、一种生命的共鸣。”这种关爱与共鸣,不仅引发了诗情,也在实际上引起了诗人对万物与人生的自由的美好愿望。如宋代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跟唐代诗人张九龄所说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是一个意思,同时也是跟现代的生态保护原则是遥相呼应的。 从这个角度,我们读一些古诗,有时会有一种别样的感受。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看到“猿声”这字眼,就不禁非常感慨:唐朝时并不稀少的猿,如今早已成为濒危物种了。且再读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家。”别说稀有的灵长类,就连小小萤火虫,也由于栖息地的破坏,而越来越罕见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隔”与“不隔”的美学观点。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具有明显的“不隔自然”的传统,所谓“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既从自然中获得作诗的灵感,也提倡“天人合一”,保护自然。希望这种优秀传统也能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种子,代代延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