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20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坐看云起是碉楼

    □徐子鸣

    进入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开平市,我摇下车窗放眼眺望,洒满阳光的广袤田野上,不时闪过一幢幢多层方形楼房,饱经沧桑却又充满欧式风格,与弯曲小河、连片稻田、翠绿树丛的南国田园风光交织在一起,显得颇为突兀而怪异,它连绵不绝,形成了一道中国绝无仅有的乡村景观。这就是我们要去探访的碉楼了,在2007年6月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车至有着500多幢碉楼的塘口镇,我们先参观旅美华侨建于20世纪初的私家花园别墅——立园,现被辟为4A级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进位于游客服务中心前的“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展示区”,看了介绍才知道:开平是全国闻名的侨乡,现有人口68万,而祖籍在开平的海外华人却有75万人,遍布世界58个国家和地区。据史料记载,最早漂洋过海去美国、当时称为“花旗”的,是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塘口镇村民谢杜得,他起先在香港当苦力,后被贩运到美洲做苦役。而自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由于清朝日益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客家人和原住民械斗不断,许多人不得不远涉重洋去异国他乡谋求出路,于是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大量侨民前往美洲、澳洲、东南亚等地,从事铁路修筑、矿产开采、垦荒种植和餐饮、贸易等行业的工作,当地人称为“卖猪仔”。这些人历经千辛万苦,许多人劳累过度客死他乡,有的人不堪虐待自杀身亡,但也有不少人勒紧裤带过日子,将口中抠下来的“血汗钱”寄回家乡,买地置业以光宗耀祖,碉楼也就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发展和鼎盛,并形成了一个“温饱可安”的侨乡。

    我们徜徉在历时十年才建成的立园中,整体上融中国古典园林韵味、岭南水乡特色和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分为大花园、小花园和别墅区三大区域,彼此之间以人工河和围墙相分隔,又用桥亭及通天回廊相连接,漫步其间,可谓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既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又别具欧美当时流行的建筑艺术之美,在近代中国的私家园林中堪称一绝。而别墅区中,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很有点不伦不类的,就是那幢名为“乐天楼”的碉楼了。楼高有5层,墙厚达30多公分,全用水泥浇筑,四周还密布枪眼。开平人把碉楼叫做“炮楼”,主要是他们常将“枪”说成“炮”。实际上最早的“炮楼”是为了防涝,源自于明朝的后期。开平位于河网密布之地,每有洪水袭来,“村人登楼全活”。到了清末至民国期间,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兵贼如毛”,而开平水陆交通便利,侨眷生活相对优裕,因而土匪、兵痞之流多集中到这一带作案,掳掠财物、绑架勒索之事屡屡发生,所以华侨回乡建碉楼,特别增强了防止匪患的重要功能,在当时这可是“安天乐命”的公众避难所啊!

    离开立园,我们前往3公里外的自力村碉楼群。顺着一条沿溪而设的木栈道,来到树影婆娑、轻风拂面的村中。鸭子在荷塘中游弋,母鸡在草坪里踱步,几位老人坐在家门口,安静地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整个小村庄似乎笼罩着一种古朴而清幽的氛围。在众多“三间两廊”式的传统民居中,错落有致地矗立着15幢碉楼建筑。虽然经历了时代的风风雨雨,墙体上斑驳地呈现着灰黑色的水痕,却基本安然无恙。门外那些铁门、铁柱之类的铁器,在“大炼钢铁”的年代被拆走了,但楼内的装饰和布置,仍以本来的面目展示在世人眼前。

    我们迈入碉楼登梯而上,楼内好像无人看管。碉楼里最有看头的是顶层,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欧洲中世纪城堡式、中西合璧的廊房式、土耳其伊斯兰拱顶式……每一幢的造型都千变万化;廊柱、围栏、穹顶等处装饰着具有浓郁欧洲风情的图案,或是古希腊和古罗马风格,或是中世纪及伊斯兰风格,尤其是柱头和拱券之上,有的张扬外向地镂刻着巴洛克式的卷叶旋草等精美浮雕,有的则细腻描绘着松鹤长青、春兰秋菊等中国民俗场景,俨然是中西方建筑特质的综合体,以至于数批来此考察的中外建筑专家,都说不清每幢碉楼究竟为何种风格、属什么流派,最后只好含混地说大体上属于“折中的巴洛克建筑风格”。这些碉楼至今也找不到当年设计的一张图纸,而建造者多数是当地乡村工匠。据说那些衣锦还乡的老华侨也没有多少文化,在动工建造碉楼时,只凭自己对国外建筑的大概印象,用手杖在地上比比划划画出来的。有的则干脆寄回一些明信片,让工匠按照上面印着的欧美建筑风光照片来施工。乡村工匠们由此也放开了手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不经意中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另一类”。

    据统计,开平尚有1800多座保存基本完好的碉楼,组成了“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有人说,这种充满异国情调的西式建筑,能隐身在环境优美的中国农村且保存基本完整,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们反映了特定时代、特定区域中外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同时又是一部浓缩的开平侨乡史,见证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时代变迁。然而这种本土文化源流与欧美文化气息相汇合的奇特建筑,因其拼凑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后人无法在英文翻译中找到合适的字眼,最后经多方专家和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权威人士商定,直译为汉语的音译:KaiPingDiaoLou,这恐怕也是开平碉楼文化对世界语言文化的一个特殊贡献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