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读书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30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东西方对比的角度看日本的“美”

——读《看日本美术的眼睛》

    □陈晓旻

    美术史,其实也是一门比较史。《看日本美术的眼睛》是一本关于日本美术的著作,最大的特点是从东西方对比的角度,来透视日本美术的独特之处。这本书写得深入浅出,从文学、艺术、风俗、历史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让读者对日本美术的文化背景有了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

    本书的作者高阶秀尔是日本著名美术史论家,他曾经留学巴黎大学附属美术研究所,对西方美术有很深的造诣。后来回到日本,主要从事日本和西方美术研究,曾经担任东京大学美术史研究室教授、国立西洋美术馆馆长,出版过《日本近代美术史论》《日本近代的美意识》《西欧艺术的精神》《19-20世纪的美术:东西方的相遇》《看名画的眼睛》等著作和译作近百部。从他的求学和治学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东西方美术都是比较精通的。

    新出版的中文版《看日本美术的眼睛》分为“日本美术的方法”“东方遇上西方”“变化之美—重复的记忆”三章。书中首先阐述了日本美学的个性;接着介绍了东西方绘画相互借鉴融合,日本画保持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和突破;最后,揭示了日本艺术在美术、文学、建筑等方面的共通性和基本规律。阅读该书,不但可以了解日本美术的发展过程,也同时可以了解西欧美术成长演进的途径,从而达到一种触类旁通的阅读效果。

    高阶秀尔认为,日本的审美意识主要反映以下几点:

    小的才是美的。西欧的美是希腊式的壮美、强大和遒劲;日式的美是《竹取物语》里发现辉夜公主时的赞叹:“只有三寸大的人儿太美了。”作者强调,对“小的东西”“细致的东西”或“缩小的东西”的强烈偏爱,就是日本人表现“美”的一大特色,这可以通过近世初期的风俗画屏风上聚集的数不清的小人得到证明。另外,对盆景的喜爱亦出乎此心。

    物哀,作者称之为“心情式美学”。西欧所谓“理想化的风景”,追求“应有的自然”的姿态;日本人则在自然的变化万千中寻找自己的感觉,所谓“变化的美学”,就是论述“四季与日本人的美意识”。比如“秋冬花鸟画屏风”就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种种面貌,也表现了自然的变化和流淌的时间。

    断舍离,作者说这是“否定性的美学”。千利休得知丰臣秀吉要来看牵牛花,就把园里所有的牵牛花都摘掉,只留了一朵,装饰在神龛里。这个故事包涵日本美学的简素和“侘”“寂”的思想。我以为,这和中国哲学“少即多”的理念以及中式绘画的“留白”习惯是相通的。比如,酒井抱一的那幅《夏秋草图屏风》,在构图上就非常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意韵。

    从审美上来说,日本人注重“形”大于“物”。他们认为人的记忆是靠不住的,是脆弱的,同时还认为物质也是同样容易消亡的东西,因此他们以物质易灭取代对物质的信赖,在这个前提下发明了一些确保记忆传承下去的办法。比如书中多次提及的伊势神宫,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却每隔20年就要彻底推翻重建的日本标志性建筑,它在国民心中崇高地位不是因为“物”的流传,而是“形”的再现。这种对文化保存及继承的独特方法,同样存在于日本绘画工艺等方方面面。

    但同时,日本人照样“惜物”,比如日本的金缮,就体现了一种对于破旧事物的惜物之心。耐心地用金粉去补一个破碗或者破杯,并造就另一个充满沧桑的不完美的“侘寂”之美。

    该书翻译的语言清浅平易。书中配有精美的画作图片,通过对著名作品的美学赏析、画作者与时代的的介绍,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了深邃隽永的艺术之美。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