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02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瓯冰水和梅汤

    □虞燕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看了汪曾祺的《夏天》,便认为他的消暑食物必是悬于井中的西瓜——“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而我的夏天,少不了酸梅汤,冰镇酸梅汤一碗下肚,酸甜爽口,透心沁齿,暑气顿消。

    酸梅汤古来即为上好的消暑汤饮。《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时期杭州的诸市中就有卖“卤梅水”的,那是一种类似于酸梅汤的“凉水”。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里收集的“汤品”中出现了“梅苏汤”,此汤即为用乌梅做的饮品。酸梅汤在清代时声名鹊起,经过御膳房改进的酸梅汤成为御用饮品,所谓“士贡梅煎”即是。传入民间后,也深受老百姓欢迎,被誉为“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大街小巷、干鲜果脯的门口等随处可见卖酸梅汤的摊贩。清代郝懿行在《都门竹枝词》里的那句“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更是为酸梅汤是当时老百姓消夏汤饮的主品种提供了佐证。

    大姨擅做酸梅汤。初中时的某个暑假,在她家吃过午饭后闲坐,大姨端上来一碗晶莹醇厚、色泽如琥珀的凉汤,酸甜生津,提神醒脑,午后的困倦好似也被赶跑了。忙问是什么汤,答:酸梅汤。从此,这款汤就被我跟弟弟惦记上了。妈妈不得不向大姨讨教酸梅汤的做法。主原料并不难找,无非是乌梅、干山楂片、甘草、陈皮或桂花、冰糖。大姨当时交代,不要用铁锅熬煮或存储酸梅汤,不但口感不好,汤色也难看,最好用砂锅(后来知道,铁器与高温下的酸梅汤还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先将洗净后的乌梅、山楂片、甘草、陈皮用清水浸泡,浸泡的目的是使细胞充分吸水、肿胀,加热后细胞壁爆裂,营养成分大量析出。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变质。浸泡后的原料放入砂锅,以大火煎沸,而后改为文火,以见部分果肉析出为度。放入冰糖或红糖后,最后再用武火促之沸腾,可令汤汁更加稠厚,原理与烹调讲究的“大火出浓汤”一致。火候到位,才能汤汁浓郁、口感丰满。滤渣,晾凉,冰湃,喝一口,果真如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所描述的“上口冰凉,甜酸适度,含在嘴里如品纯醪,舍不得下咽”。怪不得,连那个娇生惯养的宝玉也在《红楼梦》的某一回里“只嚷干渴,想吃酸梅汤”呢。

    相比信远斋“冰糖多,梅汁稠,水少,味浓而酽”的酸梅汤,我更倾向于糖少、水多、梅味浓、桂花香的酸梅汤,可以依着自己的口味煮一锅酸梅汤,是一件幸福的事儿。如今,煮酸梅汤相比以前更多了些随意。一入夏,我都会用那种白瓷内胆的电炖锅熬煮酸梅汤,先调到高温,烧开后再调至低温,而后,就没我的事了,让它慢慢炖煮。低温熬煮的时间不作严格要求,一般一个多小时至三个小时内都可以。我经常尝试在原料上做一点改良。比如,把陈皮去掉,趁酸梅汤还热烫时加入桂花,我青睐桂花的香味;也会在即将关火前加点洛神花(即玫瑰茄);不爱放冰糖,喜欢临饮前调入适量蜂蜜;偶尔还会加一点薄荷叶同煮,辛凉利咽;或者待酸梅汤冷却后滴入若干鲜榨柠檬汁……酸梅汤口感上的点滴变化令我有莫名的小惊喜,而这样微小的“创新”也给生活增添了些许乐趣。

    暑热难耐,屋外的蝉鸣一声高过一声,盛在玻璃密封保鲜盒里的酸梅汤被从冰箱取出,倒出一碗,先小抿一口,凉沁脾胃,继而忍不住连续几大口,原本昏然欲睡的身体好像瞬间苏醒欢脱起来,通身舒畅。中医说,酸梅汤有除热送凉、安心痛、祛痰止咳、辟疫、生津止渴的功效。暑气最大的特点是炎热消津耗液,而酸梅汤正好清热兼以酸甘养阴。酸梅汤既是一款夏季清饮,又可以把它当成一剂消暑良药,果真是夏令妙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