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24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贺兰山的“文身”

    □徐子鸣

    去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前,有到过的同事很认真地告诉我:西夏王陵与贺兰山岩画,这两个景点你不看会难受,看了会更难受。然而到了宁夏首府银川,在市区里兜了一圈,看不少旅行社打出的银川一日游广告,基本就是这几个项目: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和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还有个拜寺口双塔。看来西夏王陵与贺兰山岩画,即使让人看了“更难受”,也是不得不去看一看的。

    走在银川的街头,我抬眼西望,在透澈的蓝天下,一线青灰色的山脉巍然耸立在云霄之际,此便是“断峰迤丽烟云阔,古塞微茫紫翠连”的贺兰山了。它不仅是宁夏平原的保护神,阻挡了沙漠和西北寒流的侵袭,形成了一方富庶润泽的“塞上江南”。同时它也是一道军事防御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承受和见证了无数次生死搏杀。

    隔天一早,我们就驱车前往距银川20多公里的贺兰山麓。一路茫茫苍苍,满眼皆是黄色。西夏王陵就坐落在贺兰山脚下一块面积达四五十平方公里的戈壁上。据说1972年时,兰州军区某部在此修筑小型军用机场,意外地挖掘出了不少古老的陶制品和刻有西夏文字的方砖,经专家仔细分析研究后,沉睡千年的王陵终于重见天日。其规模可与北京的明十三陵相媲美,曾以宏伟壮阔、金碧辉煌而著称于世,有数不清的门阙、角楼、碑亭、内城、外廊、献殿……人们称之为“东方金字塔”。然而如今远远望去,广阔的土地上,零零落落地分布着几座高大突兀、状如窝头的黄色土丘,周边荒草萋萋,几无人影。走近一瞧,黄色土丘表面坑坑洼洼,类似蜂巢一般。附近的一些官僚勋戚的陪葬墓冢,更是被风摧沙掩,坍塌得厉害,只剩下了小土堆。说实话,看着眼前的景象,我连拍照片的兴趣都没了。

    我们走进王陵中的西夏历史陈列馆,里面的文字和图片重现了昔日黄土古道上驼铃悠扬、客商熙攘的场面,以及黄沙尘土中马刀对砍、生死厮杀的情景。西夏,乃是宋朝对它的称呼,李元昊1038年登基称帝时,国号叫“白上大夏国”。其最盛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与宋、辽几成三足鼎立之势。蒙古人崛起后,成吉思汗于1225年正式讨伐西夏,至1227年夏季,西夏除首都中兴府外,已全部沦陷,为西夏兵弩所伤患了重病的成吉思汗留下遗言,要“遍屠中兴府内所有军民”,因而蒙古大军将已投降的夏末帝和西夏皇族全部残杀殆尽,立国189年的西夏王朝宣告灭亡。战火的焚毁,岁月的摧残,无情地使亭台楼阁灰飞烟灭,雕栋画梁零落成泥,现在只剩下这付破败的身躯来见证过去的骄傲与荣光,让人想来不禁唏嘘。

    至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元朝的史学家们奉命同时修《宋史》、《辽史》和《金史》,却唯独没有派人修西夏史。西夏,至今是一个没有正史的王朝。不过我在参观中,发现李元昊称帝之后,还创制过西夏文字,颇似现代人别出心裁的“艺术创作”。文字大多在十画以上,似乎是在汉字基础上的叠屋架床,画蛇添足。但因撇捺的笔顺较多,四角看上去更加饱满,比汉字更像方块字,而且还有楷、行、草、篆之分。西夏灭亡后,西夏文字仍在西北地区使用,有“河西字”之称,到了明朝弘治年间才逐渐地湮没无闻,然至清嘉庆年间,又有国人开始重新研读和识别这一埋没已久的文字。

    进贺兰山的岩画风景区时,我们特地请了一位导游。所参观的贺兰口,位于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县金山乡境内,海拔虽然只有1400多米,但走在层峦叠嶂的山沟里,只觉得山势高峻,景色幽雅,一条泉水从沟内潺潺流出。然而若没有导游的指点,在成堆的乱石之中,我是很难在棕黑色的岩石上,分辨出那些笔顺粗细不匀、大小不一的牛、马、鹿、鸟以及奇形怪状的人物图形的,有些乍一看,好像现在幼儿园的孩子随意刻上去的。导游介绍说,这条沟谷的山岩石壁上分布着上千个图形的岩画,画面大多粗犷浑朴,构图简洁,姿态自然,有很强的写实性。最早当地的老百姓进山见到这些岩画时,都以为是“凶画”,而唯恐避之不及。1984年,《科学普及》杂志刊发了贺兰山发现岩画的消息后,有关部门才着手调查工作,到了1991年,贺兰山的岩画世界算是被真正打开了,百姓也终于逐渐摆脱了“鬼画”、“凶画”的心理阴影。据调查发现,贺兰山在五个区域内共有超过一万多幅的岩画,其中组合的画面在3000幅以上,从而使贺兰山成为一条中外闻名的“文身的山脉”。

    贺兰口的岩画,除了飞驰的马、奔跑的鹿、摇尾巴的狗,以及双角突出的岩羊、向上飞舞的鸟类等图形外,更多的则是看似简单而奇特的人面图像,有的大耳高鼻,有的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头戴尖形帽子……仔细看,不少还颇有点外星人的感觉。据专家考证,岩画中的人面像大多集中于环太平洋地区,然在远离环太平洋的贺兰山区却成为数量最集中、图形最丰富的地区,那么这些形态各异的人面图像又暗含了哪些古老和神秘的信息呢?这已成了迄今为止,众多专家学者还无法破解的一道难题。此外,贺兰口的大部分岩画,据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所镌刻,但整个贺兰山的岩画究竟最早开始于什么时期?又成为研究中的一道“哥德巴赫猜想”。或许正是有了这样的谜团和猜想,参观完贺兰山岩画,我坐上车后脑子里还乱七八糟在想那些怪问题,心里倒没有“更难受”的感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