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微信朋友圈被一幅幅“小朋友”画作刷屏。记者了解到,此次“一元购画”募捐活动是腾讯公益平台发起的,画作是由WABC无障碍艺途公益机构患有自闭症、智力障碍、脑瘫等病症的特殊人群创作,微信用户可以以一元钱的价格购买画作,保存成壁纸使用。 8月30日《新京报》 这样的“微公益”很新鲜。不过,多一点疑问,甚至是多一点质疑,都是公众对此的关注,并且希望其健康发展。有的媒体提出问题:是公益还是骗局?是创意还是营销? 关于“微公益”的评论很多,其中《微公益改变人心,人心让现实美好》堪称“代表作”,其核心观点是:说到底,决定微公益能走多远的还是人心。在强大的慈善机构之外,自由的慈善公益本该有这样的空间,这是最有魅力的一种慈善事业。慈善公益的兴衰不在天命,不取决于偶然利好,而终将由开放、快乐的人心赋予生命力。是的,人是慈善的主体,心是慈善的动力。“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在“心动”到“行动”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 “微公益”须在“显微镜”下操作。互联网时代的“微公益”,无疑是插上“隐形的翅膀”,可以站在“互联网+”的风口起飞。可是,无论是出于“防偏”的需求,还是满足公众监督权的需要,公开透明应该成为“微公益”的基本属性,能够做到自证清白也要成为“微公益”的基本义务。这些并非外力强加的,而是“微公益”成长过程中的内生动力。任何公益活动都要具备“公品质”——公开、公正、公信,只有在“显微镜”下操作,才能让公众“见微”,公益“知著”。李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