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3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9月0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初做“工兵”

    □方名列

    几个月前,偶遇报社的小王,我与小王曾是同事,他是编辑,我是校对,咱俩合作还蛮愉快。临别,小王要我有空到编辑部坐坐,说老同事们在“传”我了。小王的这句话,令人感动,亦不禁使我想起在报社做校对时的那些事儿。

    2013年6月初,我接到通知,由于工作需要,领导要给我换个岗位,到报社担任校对工作。

    我所处的镇海新闻中心,是由电台、电视台、报社、网络等四家单位合并而成,从大处讲,整合了新闻资源,为新闻做大、做强创造了条件;从小处来说,员工们原本需要单位间调动的,现只是部门间的流动,变麻烦为简单,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对于校对工作,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改错别字,但也不知道具体做些什么?想起有位文友曾做过这个工作,何不问问。于是打了个电话,他给我总结出8个字:深更半夜,责任重大。这个工作经常需要熬夜,并来不得半点差错,还需要有点水平。经他一通话,吓了一跳,心中忐忑,自己在“那个年代”读书,才半吊子水平,能胜任这个工作吗?但转而一想,通过几十年的不断学习,自己在报刊上也发表了不少文章,“士可鼓而不可泄”,顿时来了信心,再说领导既然信任要我去,难道要临阵脱逃?

    以前虽说同在一个屋檐下,但报社在三楼,我所处的电视台在一楼,对报社也没太多了解。不过,对于报纸还是比较关注,知道是周一至周五出报,四个版面(周五八版),一二版是综合新闻,三版是社会民生,四版是副刊专版等。

    到报社总编处报到,总编说:校对工作需要“二心”,即责任心与细心,我们商量过,你是合适的。领导的鼓励,使我信心倍增。把简单的物品搬至三楼,6月12日,正式开始在报社上班了。编辑部共有八个人,除了编辑,就是校对,校对的任务是每天两个版面,一二版,三四版,每月轮换。为照顾我初来乍到,我首先校对三四版。因原来的校对已调至其他部门,我也就没人教,只能靠“自掏自撑”。

    校对的程序是这样的:编辑把记者的稿子编好后,把清样给你,有错别字或有疑问的地方,你用红笔把它划出来,编辑或再问记者,或再作改进,如此这般,当第三次把修改后的清样给你,你对照前几次红笔划出来的地方再作校对,认为好了,就签上名,交给编辑,编辑再交给值班编委,就OK了。

    平时看报,主要挑自己感兴趣的报道读,除了副刊外,很少把整个版面每篇报道都看下来。现在不同了,担任了校对工作,不管是你喜欢不喜欢的,你都得看下来。业界戏称校对为“工兵”,每天的工作就是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地去发现一颗颗“地雷”。其实,清样版面比实际报纸版面缩小了一半,文字当然也小了,带上老花镜,手拿探雷器(红笔),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工兵”生涯。

    那几天,四版正在小说连载,小说是由本土作家创作的。记得那天讲的是主人公与妻子原本关系不好,一次妻子患急病,送手术室前,主人公号啕大哭, “他捧起妻子的脸,眼珠不断地往下掉。”校对了一段,感觉好像有不对之处,又重新在心里轻轻地一字一句读起来,这一读,不禁使我倒抽了一口凉气, “他捧起妻子的脸,”这句没错,错就错在下半句,“眼珠不断地往下掉。”“眼珠”有多少?能“往下掉”吗?暗暗庆幸被自己发现,要不如果明天见报,那是要被笑掉大牙了。

    有一天临近中午,接到朋友的一个电话,问我当天报纸的四版副刊是谁校对的,我说是我啊,怎么有问题?他说报纸最上面的一篇文章,说作者在少年时上山挖笋,竹林后是“一片孤坟”。既然是“孤坟”,何来“一片”?我忙拿起当日的报纸一看,果然,“一片”两字赫然出现在文章中,顿时一愣,朋友曾是中学的语文老师,办事比较认真。放下电话,对那篇文章又看了一遍,心想,作者可能是想写“一座孤坟”,或是“一片古坟”。觉得自己工作蛮仔细了,还是有差错,实在不该,不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