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9月12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访记事

    □张仿治

    人常说做老师要“为人师表”,可是我初入教坛时,才二十出头,其实并不怎么懂事。不但做不了“师表”,每当我要去家庭访问,心里还有点惴惴不安。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我教的是农村的小学,小孩子放学回家都忙于干活,我到F学生家时,她正坐在妈妈身边给绣花针穿线。见我进门,她就叫了一声“张老师”。不料旁边那位做母亲的就教导她了:“老师来了,你不能光叫一声就好了,要站起来迎接,为老师端凳子、倒茶。茶杯要双手捧着递给老师。”她红了脸,连忙照做。我说不必这样的,大家都是同村人,本来就熟悉的,随便一点不就行了?她母亲说,不行的,虽是同村人,现在你是老师了,更要尊敬你。小孩不教她,就会不懂规矩。我觉得她说得很对。

    又一天,我去一个W学生家访问时,跟家长说到这个学生曾偷拿同学钢笔。很意外的是,当这位做父亲的向儿子问清确有其事后,他非常生气,当即要儿子去同学家道歉,并说要让他第二天在全班认错。小孩做了错事,当然应该批评教育,但我觉得家长这样处理未免太严厉,便不忍心,不由得为孩子说情,说在全班同学面前就不要去检讨了。可是那位家长却正色说:“老师,我们种田人都是规矩人家,不肯让别人说我家小孩‘呒爹娘教训’。儿子不好,我们决不会‘咬奶头’。”这前半句话,我很感动,但后半句话却似懂非懂,我只能含糊地点点头。

    事后一位年长的老师告诉我“咬奶头”这个典故,说是从前有个母亲,儿子做了错事坏事,她一味护短,从不承认儿子不好,直到最后儿子犯了死罪。问斩前,县官问这儿子还有什么要求,儿子叫娘过去,说虽然我长大了,临死还想吃一口娘的奶。当娘把奶头露出来时,儿子一口把它咬了下来,他哭着说,母亲,正是你一直护着我才害了我,我恨你!

    知道了这些,我不能不对那位W学生的家长肃然起敬。

    教高中时,一次去S学生家,她母亲说孩子正随父亲干农活呢。当时已经是九十年代,不少年轻人爱赶时髦,不愿吃苦,想不到这个十八九岁的读书女孩还肯冒着烈日下田干活。许是S的母亲看出了我的想法,说:“我家女儿从小就劳动惯了的,田里割稻插秧,家里绣花缝衣,样样都拿得起。会做事的小孩懂得父母的苦,长大后不会没出息的。”我很认同她的话,单看她女儿在班里当团支部书记,也是有模有样的,威信高着呢。

    后来的一届,我去访问H学生家。进了一幢气派的房子,坐在豪华的客厅里,我才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有钱的人家,从与其母的交谈中,得知其父是某大公司的老总。可是我这个班主任此前一点不知道这些情况呀!这可不能怪我工作不细,因为S同学填的表格中,只写着父亲的工作单位是某公司,并没写职务,而他平时的穿着打扮,完全看不出是有钱人家出身:始终是校服不离身,鞋子也是很普通的,根本沾不上名牌的边儿。特别是平时的言行举动,一点没有传说中的富家子弟的那种派头。S的母亲说,她和孩子的父亲都是苦出身,这个公司也是艰苦创业而来的,家里过惯了普通人的生活,从来没想过要有什么派头,“我们大人做事,孩子从小看着的。再说,他父亲也再三叮嘱他在外不要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举动来。儿子还算争气,那次假期里他们几个同学去杭州玩,为了联系方便,我叫他带手机去,他也不肯。”那时手机还没像如今这样普及,但是对他们家来说,应该算是很平常的东西了,看来,他实在不想有一点炫耀的意思呢。我想,这个家庭的教育风格显然很有特色,也很有成效。

    家访中遇到的这类事例很多,现在我很后悔当时没有一件一件记录下来。几十年的教师生涯,我在教书育人方面当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几十年的家访,常常让我这个做老师的受到很大启发,变得越来越成熟和懂事,在我自己的家庭教育中,也时时在学着这些家长的好榜样。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