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宝娣(左)和缪文雅母女俩在做月饼。 |
“过中秋,人家是吃团圆饭、赏月,我们是忙得脚不沾地,哪有过节的心思。”72岁的周宝娣说。不过,忙归忙,做了30多年月饼,周宝娣也见证了宁波人吃月饼的口味变化。 芝麻月饼的香 周宝娣是江北湾头人。湾头拆迁改造近10年,她仍不舍得离开,至今住在江北区甬江街道湾头社区。 30多年前,周宝娣的丈夫开了一家食品厂。老湾头人可能还有印象,叫“城北儿童食品厂”,生产各种糕点。每年中秋节前,厂里也会组织工人生产月饼。苏式的有芝麻、苔菜、椒盐、百果等,广式的有五仁、火腿、莲蓉等。 “刚开始没经验,特地从上海请了师傅来,用一个多月把我们都教会。”周宝娣回忆。 在那么多月饼品种里,芝麻月饼是当时的“爆款”。芝麻月饼一出炉,老远就能闻到芝麻经过烘烤后散发的特有香味,嘴巴里的馋虫就这样被“吊”起来。 鲜肉月饼的烫 时至今日,鲜肉月饼的“热度”仍没有消退。“十几年前,我们就已经开始生产鲜肉月饼了。”周宝娣说,从传统月饼向鲜肉月饼“转型”,是她丈夫动出来的脑筋,“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到的”。 不同于芝麻、苔菜等月饼,鲜肉月饼最大的卖点是“新鲜出炉”“现做现卖”,为了招徕顾客,周宝娣还特地在门市部放了个炉子。 “就是那种烤饼的炉子,把厂里做好后运过来的鲜肉月饼放在里面加热。” 肉香四溢,门市部前排长队的景象丝毫不输给眼下的那些“网红店”,更重要的是,来排队的都是咽着口水的顾客,没有黄牛,更没有“托”。 蛋黄酥的时髦 原本以为结束厂里的生意,一家人就可以好好享受生活,至少每年中秋,可以好好地过个节,但事实并非如此。 “有时候邻居们也会半开玩笑说,能不能做一点给他们尝尝。”周宝娣和女儿缪文雅一寻思,做月饼对自己来说是“小儿科”,做一点给邻居们分享一下,倒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虽然像芝麻、苔菜等传统月饼还是很受欢迎,但周宝娣和缪文雅还是敏锐地察觉到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口味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像年轻人,不喜欢吃传统样子的月饼,一说起月饼,首先想到的是蛋黄酥。”缪文雅说,“而老年人也越来越讲究,不再喜欢甜腻腻,希望口味能够清淡些,别那么甜,那么腻。” 这就像以前办厂,没有成套的生产设备,月饼都靠工人手工制作,在很多人看来是“落伍”,现在“纯手工”却成了吸引消费者、抬高“身价”的卖点。 “我们就当是找点事做,别让自己的手艺荒废了。”缪文雅笑着说。 就在中秋节前一周,周宝娣和缪文雅做了两三百只各色口味的月饼,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提前给社区的独居老人、孤寡老人、残疾人送去。 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李丽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