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 读师范的时候,年轻的心理学老师是音乐爱好者,西方古典音乐的造诣也很深。受他感染,我也喜欢上了音乐,只可惜那时候条件有限,没有能真正地学会欣赏。所以,得到这本《怎样听一首名曲》,有点如获至宝的感觉。 作者吴玫,我认识的。最初相逢在一个读书群,群友极少,除了书,也偶尔谈及其它。吴玫老师常常给大家分享音乐见解,我很爱听,获益匪浅。 这是一次非常美妙的阅读,吴老师在这本书里,分四章84篇文章,不仅介绍了大量世界名曲,以及相关的音乐家或者乐队,更主要的是写了她在多年生活中与音乐相遇相知相融的内心体验。 第一章“现场回声”,都是吴玫由自己参加过的音乐会现场而入笔,谈及音乐本身产生的历史背景、演奏者的理解,甚至在不同的乐队、演奏家们的不同演绎中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你喜欢谁谁就是最好的》写得别有格调。作者通过两位不同时期、不同国籍的大提琴演奏家——英国的杰奎琳·杜蕾斯和中国的王健对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演奏对比,不仅解读了这首协奏曲的主题内涵,更介绍了两位演奏家不同的理解与表达之处,以及缘由,从而说出了音乐欣赏中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什么是好?你喜欢谁谁就是最好。 第二章“影像拾韵”,是我读得最动情的一章。很欣喜与许多熟悉的电影相遇,这些影片无一例外都运用了古典名曲作为背景音乐主旋律,影片的情节和演员的表演,在乐曲中得以完美的结合与体现。日本电影《入殓师》是继《望乡》之后,我最喜欢的一部。主人公小林大悟是一个失业的大提琴手,他误打误撞进了入殓师行业。影片中常常出现大悟拉大提琴的镜头,那些音乐无不撼动人心。然而,读了吴玫的文章,我才发现,之前我对于电影主题的理解显然过于狭隘。我们从文学、影视,或者说所有的艺术作品中,寻求什么?什么才能震撼那一颗在俗世生活中磨砺得粗糙甚至结出硬痂的心灵?大悟演奏的那一首首乐曲,就是他在打破纠结寻找安慰的完美表达。打开心结,为自己动荡不安的灵魂寻找归宿,这是一个世界性人类命题,大悟做到了。他用入殓师的技艺让生者消除对彼岸的恐惧,也用琴声慰藉自己的心灵和那些缥缈的灵魂。我突然觉得,吴玫老师并不是在写乐评,而是借助对古典音乐作品在影视作品中巧妙的运用,表达音乐给予生命滋养的感悟。 第三章“唱片余韵”,让我怀念起搬家时丢掉的那些黑胶唱片。十分喜爱这一篇,包括篇名《帮我们捡回日常的幸福》。帕海贝尔的《卡农》是很多电影让人入心的法宝,因为它帮那些电影中的男女挣脱了忧伤捡回了日常的幸福。从描写昂山素季的《夫人》到韩国的《我的野蛮女友》无不如此。其实何尝只是电影中的人物,我们喜欢这些电影,不就是因为我们的人生能够叠加在这些人物身上吗?而这首简单明快,让人很快安静下来渐渐沉入到一种愉悦心境中的《卡农》,正使得我此刻的思维轻盈起舞,和煦的阳光穿透那薄如蝉翼透明的翅膀,暖意由心而生。回忆起冗长的时日里,那些琐碎的幸福,它们都是温暖的起源。 第四章“旅途寻声”,记载了作者在这些年在世界各地行走中,与古典名曲的相遇、相伴。无论是德国的拜罗伊特,还是奥地利的南部小城因斯布鲁克;无论是地铁站里忆起的《阿兰胡埃斯协奏曲》,还是阿尔伯特音乐厅外的《威仪堂堂进行曲》,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音乐都不曾离作者左右。 一本书,让我似乎走进了一座古典音乐花园,那一首首古典名曲姹紫嫣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