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院丝瓜

    □陈红连

    小院的圆花坛中种着一株茶树,小小的,老长不大,看得人心急。春天的时候,老阿哥来访,绕着花坛转一圈,种下了随身带来的5棵秧苗,说是丝瓜秧。

    也许是暮春气温刚好适合种丝瓜,也许是老阿哥的丝瓜秧特別壮实, 肥嘟嘟的子叶间不几天就抽出了真叶,一片,二片,三片,小小的,不规则心形,尖上特别尖,边上生锯齿,尖跟叶柄连着筋,叶片上布满细脉,碎碎的,像细细的网,像医书上说的毛细血管,叶边微翘,硬生生挺着,碧青。青绿的根茎细细的,似嫩豆芽,底部爆出了白白的根须,远望,像5棵阔叶草。

    春风吹,春雨滋,春光里,丝瓜慢悠悠地长,细藤蔓延至豌豆那么高时,我在花坛上插下了竹竿。丝瓜的卷须很有灵性,它似乎知晓竹竿可以依靠,大胆地伸出柔软的须缠绵纠结,藤和叶便借机蹿了上去。它们受到泥土和阳光的眷顾,日益葱郁起来,大叶子生出五个尖,比梧桐叶稍圆,巴掌一样摊开,雨来,发出沙沙声,似记忆中屋里的春蚕正香甜地啃着桑叶,温馨悦耳。

    我找来绳子、电线,布条,牵扯到粗管子上、矮墙头的钉子里、屋檐下的钩子中,来来去去搭瓜棚。瓜棚渔网一样宽大,瓜藤还稀稀落落。清晨黄昏,饭前饭后,总要时不时张望几番,看见有重叠的瓜藤,趁早分东西,稍一疏忽,卷须一圈圈缠牢了,会像情人动了情,要死要活地不好拆离。 请教老阿哥,说可以适当施点肥助长。果然,施肥后的丝瓜长势良好,藤生藤,蔓长蔓,出差才几天返回,一迈进院子,满眼都是绿意。阳光把藤和叶投影在洁净的水泥地上,叶是叶,须为须,轮廓分明,像一幅水墨画,舀水浇灌,发现根部的主藤已粗壮如大拇指了。

    忽一日,丝瓜长出了花蕾,藤与叶柄的丫间,抽出了一簇簇花蕊,像一粒粒有菱角的青豆,大大小小挨着圈,不显眼,开成丝瓜花,却又美艳无比,花瓣鹅黄色,薄如蝉翼,开成一顶顶撑开的小伞,像一群顽皮的小姑娘,特別喜爱凑热闹,大清早起来,争先恐后来此集会,尽情绽放在晨光里,汇成一片黄色花海!午后,古拙的瓦房看着它们慢慢卷起花边,睡成婴儿松散的粉拳,傍晚时分,撒下一地黄花,依然鲜活优雅,若是林黛玉见了这般花落诗情,或许性格也能开朗活泼起来。而我更在意雌花的多少,酷暑中烈日下,但见花开肆意,结下的丝瓜却少之又少,有时明明看见小瓜成形了,不想又枯萎了下去,心里暗暗惋惜。

    转念一想,即便它们不结果,每天能欣赏到花开花落,也是饱了眼褔,何来遗憾?更何况连绵绿荫严严实实遮挡了烈日,带给我的又岂止是清凉?清早起来,往返荫下,洗衣烧水煮饭,服侍婆婆,催促着上班,勤勉如花丛中嗡嗡扬扬忙碌的蜜蜂。生活纵使不易,也要活如丝瓜,藤韧叶茂,花如笑脸。

    高温一过,天气稍凉,丝瓜结果了!花梗香烟一样长短,顶部戴花,不出三五天,便如藕节般滚壮,东一根西一条挂下来,圆柱形,短棍般粗壮,翠衣糙皮,纵条纹,此为肉瓜,是丝瓜中极品,肉厚籽少,质地细腻,入口糯软滑溜,深受家人喜爱。一碗海鲜丝瓜汤,是我近期的招牌菜:挑鲜蟹一只,去壳洗净,切块,入油锅旺火翻炒几许,下丝瓜再炒,加水烧开,丝瓜瓤白皮绿,泛于汤水中,鲜蟹肉白壳红,隐于丝瓜间,一上桌,抢人眼球,品尝过,更是赞不绝口。丝瓜下面条,加少许雪菜肉丝,用海碗盛,吃得肚皮滚圆,仍意兴未尽。丝瓜炒蛋,丝瓜熘豆腐,丝瓜炖肉……餐桌上,丝瓜成为常客,感谢小院里的丝瓜一茬接一茬生生不息,带给我口福。

    一日跟友人闲聊,说起用南瓜嫩枝芽炒菜,味之极美。突然想起年少时,妈妈六月里做馒头,总是吩咐我们摘些丝瓜叶,洗净,摊在蒸笼底,上面放上待发酵的馒头,馒头出锅后,丝瓜叶就粘在了馒头底部,这样想来,丝瓜嫩枝嫩叶也是能吃的吧?只是那一波接一波的绿瀑,已成了我的朋友,实在舍不得拿它们做试验品。

    丝瓜陪着我,小院陪着丝瓜,甚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