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北仑的“党章学堂”。记者 崔引 摄 |
循着淡淡的桂花香,记者迈进位于北仑区霞浦街道霞浦中路210号的“新浦老屋”。这里就是“党章学堂”所在地。 之所以称之为“党章学堂”,是因为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党章的沿革,更是因为它讲述了“第一部党章的神秘守护者”、宁波籍第一位中共党员张人亚(原名张静泉)的生平和革命事迹。在这里,人们终于能见到张人亚用生命守护的“第一部党章”。 从寻找烈士遗骸到让“第一部党章”回家 9月12日,本报率先推出《第一部党章的“神秘守护人”是宁波人张人亚》的报道,随即启动以“让党章守护者回家”为主题的活动,寻找张人亚的牺牲地及其遗骸下落。 报道一经推出,就得到张人亚的家乡北仑区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还得到了江西《江南都市报》的鼎力相助,和本报一起寻找张人亚的牺牲地和他的遗骸下落。 遗憾的是,联合行动历时一个月,张人亚究竟在何地牺牲,仍是个谜。但这份遗憾也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张人亚及其革命事迹的缅怀之情。 正如本报在之后的报道中提到的,“张人亚用生命保存下的‘第一部党章’同样是其崇高革命精神的体现,将‘第一部党章’的复制品‘迎’回家,也是让革命先烈的精神回家,表达的是家乡后人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 在甬赣两地媒体联手寻找张人亚牺牲地及其遗骸下落的同时,北仑的党史部门也着手对张人亚的生平、事迹进行进一步考证。9月下旬,一支由霞浦街道组建的“传承红色火种”小分队前往中共一大遗址所在地上海,以及苏区时期党中央驻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江西瑞金,重走张人亚的“革命之路”,挖掘更多关于张人亚的革命事迹,感受革命先驱的崇高精神。 几乎同时,以张人亚生平、革命事迹和党章沿革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党章学堂”,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着。 终于见到张人亚守护的“第一部党章” 走进“新浦老屋”,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整洁、清幽。“新浦老屋”建于民国时期,目前是北仑区的文保点。 “党章学堂”一共由三间展览室构成,分别是“中共历次党章制定及修正简况”“张人亚的革命历程”和“张人亚的党章故事”。那些放在陈列柜中已经泛黄、充满历史沧桑感的书籍、报纸、刊物,无疑是“党章学堂”里最引人注目的“明星”。记者从中找到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的复制品。这本看起来只有巴掌大小的小册子,包括中共二大通过的十个文件,其中就包括《中国共产党章程》,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部党章。 最让人激动的是,在小册子的封面上盖有“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的印章。短短数字,仿佛将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拉回眼前。 在其他陈列的书籍、报纸、刊物上,记者还留意到另外一枚印章,印有“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字样。 1927年末或1928年初的一个冬日,在外参加革命的张人亚返回位于霞浦街道霞南村的老家,将一包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交到父亲张爵谦手中,托其代为保管。其中,就包括中共二大制定的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张爵谦将文件和书刊放进张人亚的衣冠冢,一直到全国解放后,才将文件和书刊从衣冠冢中取出,交由另外一个儿子张静茂带回上海,交给党组织。“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和“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皆为张静茂所刻的纪念章。 此外,陈列品中还有一份张人亚亲笔写的材料的复制品,讲述了其家庭状况和个人历史,以及到莫斯科学习的志愿。 据了解,“党章学堂”的建设已经进入收尾阶段,目前尚未对公众开放,预计将在党的十九大后投入使用。记者 石承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