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三江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字是最长情的陪伴

    □张存

    今年的端午节,与往年略有些不一样。我们小学同学搞了一次毕业三十年的聚会,而且我还破天荒地充当了一次牵头者。

    我建立了微信群,通过“拖泥带水”的方式,没多久就拉进了几乎全班的同学,还有两位老师。聚会时大家畅所欲言,对自己的过往尽情倾诉,场面温馨而感人。当结束了这场聚会之后,我还意犹未尽,提笔写了一篇《三十年,别来无恙》的文稿,寄给《宁波晚报》副刊。大约过了二十来天,稿子发表了。我将电子版放到微信群,引来鲜花掌声一大片。尤其是点到名字的同学,还兴奋地到处找报纸。每个人的第一次,都是这样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

    回想我的文稿第一次在《宁波晚报》上露脸,是在2000年。我那时迁入新居,却十分怀念当年的老邻居,就有感而发地写了一篇《不及旧邻送我情》的文稿。投给《宁波晚报》时,还犹豫了一下,心里七上八下很矛盾,说白了就是有点怕。有位同好对我说:“只管投吧。刊登了皆大欢喜,没有刊登再接再厉。不投就一点没戏。”他这一忽悠,我倒是听进去了,就投出去试试。稿子居然发表了。责任编辑将题目改成了《阿菲姆妈一家》,更加切合内容,非常好。再后来,我们有了“三江月”的微信群,常常在一起聚会。每天总会有很多的话题,大家都觉得很温暖。

    其实与《宁波晚报》的情缘,比投稿还要早几年,在1995年就已经开始了。那时晚报刚创刊不久。我写稿子也有几年了,却不见起色。读报纸却是雷打不动的习惯。有位朋友单位有任务,要我帮忙订一份晚报,我立马就应承下来。这既顾及了朋友的面子又能看报,一举两得的美事,何乐而不为呢。朋友还请我吃了一顿饭表示感谢,简直就是意外收获,笑得合不拢嘴。

    当时的报纸,内容相对单薄了一些,家长里短的新闻占很大比例。我一般是一扫而过的。照片新闻也多是黑白,彩色很少,更不要说大幅的照片了。我还是喜欢读副刊“三江月”里的文章。副刊的文字短小精悍,情意绵绵,贴近生活又文采飞扬,十分耐看。读完了之后,还会将喜欢地文章剪下来收藏。

    我在晚报上投稿,并不是很勤奋,要是按每年一篇发表来计算,十七年间也就二十篇。我已经很满足了。一年有这样一次惊喜,也是人生一大乐事,而且每一篇见报稿子,都会使我兴奋不已,连睡觉都能开怀大笑呢。

    我写人物通讯的第一篇稿子,也是在晚报见报的。那是陈亮回忆弟弟陈逸飞的文稿,题为《一片深情寄相思》。稿子由我执笔,写到凌晨四点,七点照样起床上班,一点不累。年轻就是好,现在是熬不住了。晚报以整版篇幅刊登了文稿。陈亮看到后很高兴,还请我吃饭。又是托了晚报的福,解了一次馋。

    我写《毛师母》一文时,还是在没有征求她的情况下写的。毛师母是书画家毛炳全先生的夫人,她勤劳善良质朴的女性形象打动了我。可以说,这篇稿子写得得心应手,也是很快就见报了。毛老师在那天接到很多宁波朋友、同学的电话,都是和稿子有关的。他特意将这篇文章剪下来,贴在显眼的位置。这里有文字的温度,有报纸的温度。有很多温度是值得回味的。

    这里,就想宕开一笔提提“三江月”的群。这个群很有意思,也很有吸引力。我在这个群体里,见到了一帮爱好写作的朋友。他们是晚报忠实的读者,也是副刊的作者。他们对晚报的情意,是那样的深,那样的真,那样的纯,那样的长。他们把最真切的文字,都献给了晚报,献给了晚报的读者。我每一次读到他们的文字,都会毫不吝啬地点赞,心中满是敬意。我爱晚报,也爱这个群。两者原来就是连在一起的,难以割舍。

    二十二年的时光,那些编辑们青丝染上了白发,脸上有了皱纹,他们或她们不再年轻,而文字却不老。文字是最长情的陪伴,正是有了这些文字的陪伴,我们才不孤独,才有了生活中别样的精彩。这是晚报的魅力,亦是文字的神奇。

    记得去沈元魁老师家时,曾见到他贴在墙上的一张晚报,上写“明天给你好看”。沈老师用柔和的方言向我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沈老师已经作古,他的音容笑貌却历历在目,挥之不去。他当年的话语里,有对晚报无限的喜爱和眷恋,还有期待。

    文字是最长情的陪伴。沈从文曾经说过: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这句话,也是我对晚报温情的告白。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